大学生每月生活费1万块 管这叫“节俭挑战”(7)

“校园网没了,充流量又要多花10块钱,明天只好少吃一点了。”

“考试周,我必须吃点好的,不然脑子跟不上,对不起。”

评论里还有很多同僚分享自己的省钱心得,看的人鼻酸:

“可以等食堂快闭餐的时候去吃,阿姨往往会给你多打点菜。”

“在农贸市场买点鸡蛋早上自己煮,比茶叶蛋便宜很多。”

还记得那封火遍全网的清华大学匿名信吗?

作者家中拮据,7年前以全省前十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但数千元的学费和大几百的住宿费对他的家庭来说却是个天文数字。

所幸,因为成绩优异,他能拿到每年5000二等奖学金,再加上5000元的助学金和额外3000元的企业奖学金,一年13000元,是他的所有可用资金。

除去6500元的学杂费,他还有6500元。

他对这笔钱的规划是:一半留作买电脑等学习必须用的电子产品,剩下的一半用于日常生活。

生活费平均到学期内的每一天,就是13块3毛钱。

一杯奶茶都不够的钱,在他的细密规划下,能吃一日三餐,还能剩下点“应急钱”。

他是这么安排的:

早餐一碗4毛的豆浆,两个2.5毛的小包子或者一4毛的油条,再加一只鸡蛋;午餐花9毛钱打4两饭,打3.5元半份的菜;晚餐同样是9毛的米饭,菜则改成了5毛到1块的一份素菜。

偶尔他也会改善下伙食,中午多花5毛打一份4块钱的糖醋肉,连米饭沾着盘底的汤汁一起吃完。

“真的好好吃啊”,他7年后依旧在感叹。

大三开始,他发现了节流以外,还可以开源。他做起了家教,一小时100,每个月可以有额外的2000到3000元收入,生活终于好了一些,“吃饭可以要两个菜了,晚饭可以正常吃,想香锅也可以跟同学一起AA,我在吃喝上和大家就没有本质区别了”。

他又开始踌躇,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资格领取助学金。为此,他在这一年写感谢信的时候,说了自己找到家教工作的事情,并询问自己是否还有资格领取。

资助人给他回信:你安心读书。

贫穷从没有阻碍他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一封长长的匿名信中,他感谢了很多人。

感谢为自己争取了助学金的老师,感谢了资助过自己的企业家们,感谢了清华大学提供的诸多便利和低价的学生食堂,感谢了4年来包容自己的同学,感谢了虽然压了价却给了他工作机会让他度过最难时刻的家教家庭。

人们读着他的这份信,就好像走过了他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的路,令人感动远不是苦难,而是苦难中展现的乐观和生命的韧性。

说起来,过去这一年,我们见过太多人类的坚韧。

去年春天,一份中科院的博士致谢论文上了热搜。

论文作者黄国平,用短短两页纸讲述了自己半生的拼搏。

命运对他也许格外苛刻。

他出生在山村,12岁时母亲出走,17岁时父亲车祸离世,同年一直照顾他的婆婆也生病离世,生命就剩下了自己孑孑一人。

没有家人,收入来源也是个问题,为了赚钱生活,他夜里抓黄山,周末钓鱼、还要养猪、出租水牛……房屋漏雨,每到下雨前他都要用竹笋壳塞瓦缝防雨,里亲戚去看他,发现老鼠在土墙上打了个洞,泥土都掉到了床上。

但凭借对读书的渴望,即使路途多艰,他也一路从山村走到北京,读到了博士,找到了一生的事业和希望。

我们说这些不是为了指责开销大的孩子,只是想慰藉那些也许并没有这样优渥条件的人们:“好秀才不在蓝衫”。

生命的厚度不在于消耗的金钱多少,而在于金钱之外的那些东西。

命运给了我们起点,却无法决定我们的终点。

别被互联网蒙蔽了双眼,脚踏实地过好自己的生活,这个世界必定不会辜负你的努力。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首页上一页...4567 7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