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高材生成流浪汉 这样的教育正常吗?(2)

当然,教育的一大功能毕竟是社会阶层流动,对于一些人接受优质教育后,反而遭遇的“阶层跌落”现象,社会不应该完全无视。对于名校而言,其“校友共同体”也可以发挥必要的支持作用,这也是名校教育应当坚守的精神本位。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伍继红的遭遇,就是一个罕见而值得重视的案例。因毕业之后就业不顺利,不得不四处打工,最后与初中同学结婚生子。后来,伍继红又遭遇婚变,在辗转流落前夫家乡江西修水乡下后,再嫁他人。如今她带着多个子女一起生活,一家收入全靠丈夫打工种地和低保维持。

“一步不顺,步步不顺”,伍继红的经历被曝光之后,人大校友和校方很快给予了热心关注。通过校友捐赠和当地政府提供的危房改造补贴,伍继红一家住进了新盖的房子,当地政府还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对伍继红一家进行了帮扶。伍继红毕业院系的领导和当年的班主任还上门看望,鼓励她早日融入社会,自立自强。

人大高材生成流浪汉 这样的教育正常吗?

2017年,伍继红在老屋的厨房里

一些人看到少数毕业以后生活有异常人的名校高材生,就大肆炒作“读书无用论”,恐怕只是一叶障目的以偏概全。其实,名校教育的精神特质,也在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如果每个人都是西装革履、不苟言笑的“精英”,这样的教育谈何创新,又谈何驱动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们既要坚持培养有用人才为社会服务的眼光,也要允许“容差率”,包容不同价值的生活方式。

教育的目的不是功利的,但不能给人实际回馈的教育也是不正常的。从北大毕业生“养猪”到人大毕业生“流浪”,我们看到了名校生离开校园可能经历的百态人生,但也能从中揣摩到名校教育赋予的独特气质。很多看似生活不如意的名校毕业生,就像籍籍无名的“扫地僧”,一旦认准方向,也能“大器晚成”,令人刮目相看,展示出强大的韧性和爆发力。

哪怕是最糟糕的情况,就像伍继红一样被迫承受种种生活的不如意,也有昔日的同学、校友和老师拉你一把,帮助你走上人生正轨。就此而言,教育的光环不会也从来没有黯淡,努力让自己接受更好教育、融入更有包容度的“名校圈”,依然是这个时代改变命运的最好选择。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