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多联系、多尝试,中青校媒调查发现,60.80%受访大学生尝试说服自己克服恐惧;18.8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虽然自己有点“社恐”,但不需要解决;10.63%的受访大学生求助心理类知识科普或者求助心理医生。另有16.7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解决“社恐”的方式是多独处,减少和别人来往。
在迟毓凯看来,如果“社恐”不影响生活,年轻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发现了自己“社恐”,又想摆脱它,可以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一般可以采用系统脱敏和满灌疗法两种方式。系统过敏是调整认知,一步一步慢慢将自己置于让自己恐惧的社交环境,逐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满灌疗法也叫冲击疗法,是一下子把自己放在最恐惧的社交环境下,以后就会适应所有环境了。”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71.24%受访大学生认为“社恐”给自己带来轻微困扰,7.54%受访大学生认为存在较大困扰,其余21.22%则表示没有困扰。
在刘阳阳看来,“社恐”也不全是坏处。他的一位师兄就是典型的“社恐”,平时不怎么和同学、朋友往来,甚至和很多同学连微信都没加过。比起出去社交,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图书馆里。“师兄去年博士毕业,已经发了10来篇核心期刊论文,去年留校做了助理教授。”在刘阳阳看来,如果不是非常需要社交能力的工作,能因为“社恐”沉下心来,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和刘阳阳的想法不同,研究生入学选导师的时候,周瑜下定决心挑战自己。“选导师对我研究生的生活甚至是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必须勇敢主动一点。”她一遍遍在心里暗示自己。她主动去联系师姐,主动给导师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和意愿,开学后拉着同伴一起去请教导师问题。开学后的导师双选会上,周瑜顺利地选上了自己心仪的导师。
迟毓凯建议青年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作为不完美。“心理学研究发现,18岁到30岁之间是试错的好时机,这个年龄段,人们已经能意识到失败对人生的意义,而且有精力去修正自己的问题,克服问题后总结的经验,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颇有助益。就像哲学家尼采说的,‘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