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恶性循环!为何学霸不在县城上中学了?

“近年来不少地方县域普通高中优秀教师、优质生源不断流失,教育质量不断下滑,陷入恶性循环,甚至局部出现了‘县中塌陷’现象。”今年两会上,民进中央提案关注县域普通高中的发展。

提案调研了某省刚刚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中考前500名的学生,没有在当地高中读书的,而全市中考前100名的学生,能留在市一中就读的也只有个位数。

数据的背后,是近10年来,不少地方在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情况下,出现了高中跨区域招生现象,这一现象,随着各种新体制学校的扩张而愈演愈烈。当然,也出现了毛坦厂中学模式,但它的成功并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这些省会或地级市的“超级中学”,在招生上的高歌猛进,逐渐形成对优质生源的“虹吸效应”。中考考得好,就一定要去省城或地级市的好中学,不在家乡的县级中学上,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思维。以前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现在是“鸡窝留不住金凤凰”。

“学霸”们不愿意留在县域中学的原因,很简单,一个小故事就能说清楚。

六年前,我一个小镇青年,从县城出发,发奋图强考进了一线城市的大学,却发现来自于县城的同学,少之又少。而在大学新一轮的学习中,来自更好中学的同学们操着流利的英语口语,对几乎没怎么受过考试以外其他英语训练的我,形成了“降维打击”。

无论是上好大学的概率,还是为人生发展打好基础,县域中学的教育质量都和大城市的“超级中学”相差太大,学生和家长自然知道怎么选。

县中衰弱,受害的还不是飞走的“金凤凰”,而是留在县中学习的其他同学。全国政协委员、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表示:“好的教育生态,不应是一个学校站起来,一片学校倒下去,而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据统计,中国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学生,如果“好苗子”都去了大城市的中学,少了优质生源对中学教学质量的带动作用,剩下留在县乡的学生必将面临教育质量下降的窘境。

为了解决跨区域生源流失的问题,多地教育部门出台不允许生源异地就读的政策,但往往收效甚微。首先各级政府制定的关于跨区域招生的规定,往往局限在当地,对于大城市高中跨区域招生行为约束力不强。

其次,很多学校、学生、家长抱着一种“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的心态,无论如何也要去大城市的高中就读。

教育资源集聚大城市,难以下沉,才是背后的根本问题。前几天,深圳某中学录取不少来自于清北高校甚至是剑桥、牛津的教师。与此相对的,则是某些县域中学“一师难求”。招不到好老师,就吸引不来好学生,深陷优质教育资源流失与教育质量不断下滑的“负循环”。

说到底,“县中塌陷”的原因还是地方教育的“地基”没有打牢,教育资源下沉亟需政策倾斜。提高县级普通中学教师的待遇水平和评级优势,提升县域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条件,采取网络授课、对口支教等措施都是题中之义。利用好政策引力和资源反哺,才能改变区域教育公共政策失衡的现状。

让“县中”留住优秀老师、优质生源,通过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才能改变千万县城学子的命运。特约评论员陈禹潜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