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并不是黄雨桐第一次在学校出彩。此前,黄雨桐一直是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舞台剧表演、唱歌都获得同学们的好评,还参加过学校与耶鲁大学联合举办的活动。
2012年,雅礼中学和耶鲁大学联合举办到云南玉龙二中支教八天的活动,黄雨桐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而这次活动没有资金,为了筹集资金,她与支教团队成员组织义演、义卖,筹来的钱为孩子们买书本、文具。
到玉龙二中之后,黄雨桐每天上午帮老乡在田里干活,中午带领孩子们唱歌、做游戏,下午教孩子们学英语。她还给孩子们讲故事和各种见闻。
虽然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相差很远,但黄雨桐很快就适应了。农村蚊子多,她被蚊子咬了大大小小的包没有抱怨。农村吃住的条件不好,她没有嫌弃,她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很开心。
玉龙二中的老师说:“黄雨桐不像个城里娃,她干农活麻利,一点都不娇气,为人随和,孩子们都喜欢她。”八天的支教活动,黄雨桐过得很充实。
一般人把支教当作一次业余活动,但黄雨桐却把它作为一次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用心参与并及时总结。
支教活动结束之后,黄雨桐用英文写了十多页的文章,记录了此行的感受和思考,内容涉及到服务型领袖、性别、种族等话题。老师称赞黄雨桐既上得课堂,又能下得农田。
英语让黄雨桐闪闪发光,使她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黄雨桐是如何走进英语的世界的?
0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黄雨桐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爸爸是医生,妈妈是英语教师。
黄雨桐很小的时候,爸爸告诉她:“你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不喜欢就不学。”
黄爸经常在家看英文书、查资料,妈妈在家备课、朗读英文课文。家中的书架上,放置了许多英文书籍。耳濡目染,黄雨桐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经常看英文动画片,主动问爸爸单词的意思,缠着爸爸给她讲英文故事。
黄爸看到女儿这么喜欢英语,就购买了一些适合幼儿看的英文画报和书籍。后来在爸爸的指导下,黄雨桐学会了查字典。此后,她阅读英文书籍慢慢顺畅了,读的书也更多了。
听到爸爸妈妈在家用英语对话,黄雨桐也想说,但是她说得结结巴巴。这时,爸爸鼓励她只要经常用英语对话,流利地说出来并不困难。于是,她每天和爸爸妈妈用英语对话一段时间,渐渐地感受到英语对话的乐趣。
黄雨桐发自内心地喜欢英语,这为她之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英语之外,黄雨桐还喜欢弹钢琴,这个爱好源自于妈妈的影响。黄雨桐的妈妈尤其喜爱弹钢琴,悠扬的琴声打动了四岁的雨桐。她向妈妈提出学钢琴,妈妈便请了钢琴老师教她弹琴。
刚开始学习弹钢琴,黄雨桐觉得很有意思,弹奏出简单的乐曲之后很开心。然而,随着弹奏难度的增加和每日练习时间的增多,她觉得弹钢琴很枯燥,便不想学了。妈妈没有勉强她。
几年之后的某一天,黄雨桐被一首动听的钢琴曲打动了,再次点燃了学习弹钢琴的兴趣。这一次,黄雨桐坚持下来了。后来,她能在网上下载乐谱,弹奏出动听的乐曲。
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黄雨桐从未参加过钢琴考级。她的妈妈说:“让孩子学习弹钢琴不是为了炫耀,只是让她感受到音乐的美,在生活中多一种放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