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双减之后到处找补习班的家长一些建议

最近上海市松江区的一份文件在各种社群传播,文件内容是当地教育局准备出台校外培训的各级指导价。

具体价格我们就不列了,总之就是很便宜,按这个价格开班,培训机构肯定是亏钱的。但是对家长们来说,国家能在校外培训的问题上开个小口子,说明还有商量的余地,总是一件好事。在这些家长看来:补习班就是刚需,国家总不能让我想补课都没地方去啊!

更有家长担心,国家搞“双减”,会不会加剧中国的阶级固化?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补习班的刚需和这个所谓的阶级固化问题。

我们先确认问题:当我们谈论补习班的时候,我们不能光说它有没有用,家长也一定很想知道,它到底有多大用。

比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稿子,我在一个趁手的键盘上敲字,对我写这篇稿子有没有用?肯定有用。

尤其是我几乎每天都需要敲字,然后也没有太穷,那我买个好一点的键盘当然是更好的,因为打字更流畅,会让写作思路更流畅。

但是,如果有人就此得出结论,说自己之所以写不出好的文章,是因为键盘不行,那就纯属扯淡了——即便一个人是靠写作吃饭,键盘对你收入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绝大部分人不至于这么傻对吗,所以我们还是愿意买个好键盘,我们也不会在写不出东西的时候去怪键盘。甚至如果你有条件,你应该继续配置好电脑,好办公桌,好椅子,好书架,好茶杯,最好把书房也整的舒舒服服,因为这些能让你心情好。

更重要的是,上面这些东西都是可控的,你只要花钱就能买。如果你不差钱,你真的会在乎添置这些东西能带来多大影响吗?

上补习班,就有点像买了这么一套东西——钱也花不了太多,说不清楚哪里有用,但是没有好像不行。

关于上补习班到底有多大用,我们不妨先抛出结论:如果以全体学生为样本,补习班没啥用,就算有那么一点儿用,也比你认为的,要小得多。

古代的补习班是有用的,比如我们知道的私塾。古代没用义务教育系统,上课都是付费的,所以一个古代的有钱人请了高水平的私塾老师来给自家孩子上课,那这件事相对于没有上学的穷人家孩子,肯定是有用的。

现在我们当然不是论证这个,我们需要论证:有两个学生,在同等水平的公立学校上学,使用同样的教材,能接触到同样的学习资料,授课老师水平差不多,其中一个花钱去上补习班,另一个没上,然后上了补习班的是不是成绩更好。

之所以要有前面这几个限定,是因为很多人忽略了不同学校不同老师本身教学质量上的差别,拿这个差别混入补习班的效果里,对补习班不公平,对好学校好老师也不公平。

这里介绍两个调查数据。一个是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的研究,对象是青岛市的1368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和11734名初二学生,结论是补习班与成绩相关度不大:

小学四年级学生,上补习班的平均成绩为490.13分,不上补习班的平均成绩为500.08分;初二学生,上补习班为500.65分,不上补习班为499.36分。

另一项调查也是2018年,长沙市发布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指出,“参加课外培训班越多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越好”。

报告甚至给出了一个有点意外的结论:课外学习时间越短的学生,反而成绩越好。

当然我们也不要神话这样的结论,很可能是因为,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得不更多的选择上补习班,如果不上补习班,这些孩子没准成绩更差。

不过总体而言,国内关于“补习班到底有多大用”的硬核研究还是太少,这里我们介绍一个国外的例子。哥伦比亚大学2013年对韩国补习班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鉴于韩国也是世界补习班大国,这个结论应该也适用于中国孩子:

1、课外补习对成绩较差的孩子更有效;

2、补习语文没啥用,想补习就去补习数学和英语;

3、补习效果最好的阶段是初中,上高中以后,补习效果仅限于成绩较差的孩子补习数学。

当然高中有一个特殊的情况,中国现在是把整个高三都用来备战高考,我们管这个叫突击、冲刺。家长肯定想知道,这种用考前一年的时间来临时抱佛脚,有没有用?

这里还是只能拿国外的研究结果类比,比如有人研究过美国SAT的考前冲刺补习,结论是,这种补习确实有点用,当然绝对没有那些机构宣传的那么明显(比如收了你1万块的补习费,实际效果可能也就2000块,当然这对家长来说已经是救命稻草了)。

这个有用主要体现在,你完全是在为一次考试做全方位的模拟,尤其是熟悉题型,加快答题速度,这有点类似于让一个运动员一直在正式的比赛场地内训练。

但其实,对一个18岁的孩子来说,你也完全可以自己训练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自驱力强的学霸,自己训练自己的效果比你去请私教还好,辅导书都是可以买到的,把辅导书用到几成水平,才是学生之间的真实差距。

所以补习是这么一件事:如果你们家孩子很清楚自己哪些地方没学明白,还有比较明显的知识点漏洞,这时你给他找个补习班是可能有用的,重要的是知道哪里需要“补”;如果他自己还没整明白,你非要替他拿主意,“来咱们去补习这门课”,那这个补习,就和“你妈觉得你冷”差不多了。

用我们之前说的键盘的例子,当孩子明确告诉你,他的键盘上有哪几个键不灵了,你去给买个新键盘,这时候的补习最管用。

至于不能补习导致阶级固化的问题,中国本土也没有什么人做过正儿八经的研究,我们还是参考美国的一些数据。

从美国学生SAT的成绩和家庭收入的关系来看,确实越富有的家庭,孩子成绩越好。但是,这不能推导出教育制度在导致阶级固化,事实上,这只能说是教育结果反映了阶级的存在。

况且,家庭财富并不是孩子成绩好坏的唯一影响因素。

美国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他们的孩子SAT成绩的中位数是数学565分,阅读586分,这比全体学生的平均成绩高出了半个标准差;同时,不看收入,只看父母有没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也就是高学历父母的孩子,数学560分,阅读576分。

从分数来看,财富对孩子的作用并不比父母本身的学历大很多,而拿到研究生以上学历,比拿到20万美元年薪可容易得多。

所以这批数据在统计学上的因果联系是:

1.学生的成绩反映了学生的智商;

2.学生的智商是继承于家长的智商;

3.家长的财富和学历,反映了家长的智商;

4.所以学生的成绩才会跟家长的财富和学历有关。

更何况,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的家庭,就算可以花钱让孩子进最好的私立学校,请最好的家教,上最好的补习班,这个中位数的总成绩1151分,也远远不够上名校。

现实就是,家里的钱,只能帮你到这里了。如果上最好的补习班有用,那些美国的富人家庭,就不用花心思搞捐款,甚至是行贿了。

一个有点烧脑的逻辑是:就算富人可以让孩子一路从幼儿园到高中都上好学校,那些孩子的成绩也确实更好,成绩好和更高的阶层,只是相关性,而不是什么显著的因果关系。

别忘了,富有的家长很可能也是高智商的家长,而另有一批高智商的家长,只是还没有致富而已,他们的孩子可一点也不会逊色。

这也解释了现在很多人的一个疑问,有人说,你看过去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上了清华北大,现在清华北大录取的却大多数是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这难道不是阶层固化?

真不一定。因为中国以前不是市场经济,很多人才并没有施展空间,这导致高素质家庭并没有高收入,而现在的情况是,自由市场的机会多了,高素质家庭更容易获得好的生活条件,也就变成了城市中产。

所以,你以为的那些过去考上清华北大的穷人家孩子,其实并不是真的穷人家孩子,或者说,以前那些孩子的家庭,本来不应该穷才对。

这又回到我们以前经常说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家长现在开始鸡自己了呢?因为更科学的结论是:你看到的考试成绩,只反映了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是什么人,而不是他们花了多少钱上了多少补习班。

但这个结论恐怕仍然不能消除家长们对于补习班的刚需:就算明知补习班没什么大用,只要有地方能花这个钱,这钱就一定要花,因为这是唯一仅仅靠钱就能控制的操作。

这就好像很多人一生中大部分的医疗支出都集中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一样,明知道这钱没有太大用,但是哪怕买个心理安慰也好。

绝大部分家长并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哪个知识点没学好,但家长一定要花补习班的钱,买自己平安。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