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心甘情愿给孩子报班 校外培训该怎么管(10)

其实,校外培训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应试为导向,针对考试主科展开的校外培训;第二种与第三种,则分别是兴趣特长类的校外培训和素质拓展类的校外培训。毋庸置疑,令社会各界尤其是教师和家长群体深感焦虑,以至于成为社会矛盾焦点的,从来都是第一种校外培训。以应试为导向的校外培训之所以空前繁荣,又与课堂教育的现状离不开关系。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固然有着丰富、全面的教育目标,但是,学生与家长最看重的,始终是最后的“出口”,也就是选拔性的升学考试。于校外教育而言,不论是“培强”还是“补弱”,其实质目的都是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取得更理想的成绩。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当然也希望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除了少数一流名校,大多数学校的师资配置,都不足以让教师充分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个人特点。在动辄四五十人的大班教学体系下,许多教师仅是依照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就已十分疲惫,因此往往只能照本宣科,按照全班能力的平均值把控教学进度,连因材施教都很难做到,更不要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校外培训自然成为学生和家长为课堂教育填补不足的第一选择。

与此同时,一个舆论平时说得不多,但在教育界已然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应引起充分的重视——那就是确实有一部分教师,在主动为校外培训推波助澜。长期以来,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在校教师在外开设补习班,但是,不论是在中学还是小学,都有一些教师想方设法突破限制,从事校外培训工作。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上“藏私”,让学生不得不参与补习,还有一些教师会互相介绍生源。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此类现象当然是师德师风失范的表现,但是,更进一步追问这些教师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也不难理解,这与教师群体明显低于其劳动负担的待遇密切相关。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