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15岁女儿是“同性恋”,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2)

那些对同性产生好感的青春期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正遭遇着以下的经历:

父母的情感不和

家庭是孩子情感的启蒙课堂,而当这里的“情感天平”严重倾斜,会改变孩子未来的情感走向。

有个女孩说妈妈总是向自己诉苦,抱怨爸爸的不争气。

久而久之,她对父亲产生了厌恶,这种情绪延伸为对异性的排斥。

这种被扭曲的“情感模板”,会让她潜意识里认为:

异性是不可靠、令人厌恶的,从而将情感需求转向看似更安全的同性,寻求理解与依恋。

怀疑15岁女儿是“同性恋”,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被外界世界带偏

当家的土壤缺乏爱的养分,情感的幼苗自然会向外寻找阳光。

在家庭中感到被忽视的孩子,内心往往有一个情感的空洞。

此时,来自同性的陪伴,友善的关注与理解,极易被误读为唯一的“救命稻草”。

同时,当下一些影视、文学作品对同性情感的描绘,也好像为迷茫中的孩子提供了一个探索自我的脚本。

让他们在懵懵懂懂中,试图通过模仿来确认自己的情感归属。

网络世界的归属感满足

在现实世界中感到孤独的灵魂,往往会在虚拟空间寻找情感补给。

孩子可以在网络轻易找到拥有相似经历的同伴,可以畅所欲言而不被评判。

怀疑15岁女儿是“同性恋”,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当屏幕那端一个陌生人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

这种在至亲面前都未曾获得的深度认同,其诱惑力足以让很多孩子放下戒备,鼓起勇气去赴一场未知的线下之约。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看透:

孩子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一个孤独而勇敢的灵魂,正在努力寻找自我,确认“我值得被看见”的价值。

父母构建信任的关键

当怀疑孩子有“同性恋”倾向时,如何沟通呢?

首先请理解,性取向通常要到25岁左右才趋于稳定,此前的所有探索都是成长的自然过程。

父母此刻最需要做的,是保持开放沟通,帮助孩子辨别信息,而不是急于给孩子定性,迫使孩子关闭心门。

案例中的妈妈用了我给她的方法,成功将危机化为了转机。

1、起始于营造安全的沟通环境

沟通的第一步,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建立连接。

怀疑15岁女儿是“同性恋”,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许多对话的失败,始于我们一开口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