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学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骂声(2)

“学习不是唯一的路,但能让你有更多选择。”这句话被无数家长当成教育金句,可很少有人跟孩子说透——这句话的本质,其实是赤裸裸的现实。

因为学习就是一场投资,而且是稳赚不赔的那种。

你现在花时间背单词、刷卷子,是为了将来能拿到一张文凭,这张文凭可能不好看,也可能不够硬,但它能帮你敲开很多门:能让你不用在刚成年的时候就去工地搬砖,不用在三十岁的时候还在流水线熬夜,不用在买东西的时候先看价格标签,不用在父母生病的时候因为没钱而崩溃。

那些整天喊“读书无用”的人,要么是家里有矿,要么是没尝过“没文化只能卖力气”的苦。

因此,光跟孩子喊“学习改变命运”没用,就像你跟乞丐说“钱能买东西”一样,他没见过钱,怎么会信?家长要做的,是带孩子去看真实的世界。

比如周末带他去你公司,让他看看你那个996的同事,晚上十点还在电脑前改方案,手机响个不停;或者早上四点带他去菜市场,看看那些摆摊的阿姨叔叔,天没亮就蹲在地上择菜,一斤青菜跟顾客砍两毛钱,砍了十分钟才成交;再或者带他去火车站,看看候车室里那些背着大包小包的人,他们可能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去陌生的城市打零工。

这些场景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孩子再轴,也能看出来:读书的苦,是暂时的;不读书的苦,是一辈子的。学习不浪漫,它不能让你立刻开心,但能让你以后少点无奈:

少点“想给父母买件好衣服却舍不得钱”的无奈,少点“想换份轻松工作却没资格”的无奈,少点“看着别人选生活,自己只能被生活选”的无奈。

不想上学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骂声

三、自信不是“你能行”,是“我陪你行”

“我相信你,你有这个能力。”这句话听着像鸡汤,可对厌学的孩子来说,是救命的稻草。

孩子不想上学,很多时候不是怕学习难,是怕自己“不行”——怕数学题永远算不对,怕英语单词永远记不住,怕下次考试还是倒数,怕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

我见过一个高中生,数学连续三次考不及格,后来直接不愿意去学校了。

他跟我说:“一看到数学卷子,就觉得自己像掉进了黑洞,不管怎么挣扎都爬不出来。”这时候如果家长说“你怎么这么笨”,“别人都能学好,就你不行”,相当于往孩子的黑洞里扔石头,只会让他越陷越深。

因为真正的鼓励,从来不是空喊“你能行”,而是帮孩子把难题拆成小块,一块一块啃。

比如孩子数学不好,别跟他说“学霸一天刷五百道题”,那只会吓住他。可以先从最简单的题开始,比如每天只做一道选择题,陪着他分析题干,找知识点,一步一步算出来。

等他做对了,跟他说“你看,这道题你不是会吗?下次咱们再试试填空题”。

就是这样小小的突破,能帮孩子慢慢找回自信。

自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孩子每一次遇到困难时,有人伸手拉他一把,每一次做对一道题时,有人跟他一起开心,慢慢堆积起来的。

家长不用做孩子的“人生导师”,只要做他的“战友”——他不会的题,你陪他一起查资料;他考差了,你陪他一起分析原因;他想放弃了,你陪他一起歇会儿,再重新出发。

不想上学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骂声

总之,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厌学,就急着把“我懂你”“学习有选择”“我相信你”这三句话背下来,以为只要多说几遍,孩子就会变好。

其实没用,嘴上的话再好听,没有行动支撑,都是空话。

比如你说“我懂你的累”,就别再把孩子的周末排满补习班,让他能睡个懒觉,能看会儿喜欢的剧,能跟朋友出去逛逛街;你说“学习能让你有更多选择”,就别只让他看成绩单,带他去体验不同的生活,让他自己感受差距;你说“我相信你”,就别只在嘴上说,拿出时间陪他一起解决问题,哪怕只是帮他整理错题本。

还有一点很重要:别把孩子当成“学习项目”来管理。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定计划,几点起床、几点背书、几点刷题,一旦孩子没完成,就开始焦虑。其实孩子不是机器,他有情绪,会累,会想偷懒。

家长的陪伴应该像家里的WiFi,不用一直提醒“我在”,但孩子需要的时候,一定能连上——他想说话的时候,你能认真听;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能帮上忙;他想一个人待着的时候,你能不打扰。

说到底,孩子说“不想上学了”,不是要跟你对着干,也不是要放弃自己,而是他在跟你求救——“我太累了,我撑不住了,你能不能帮帮我”。

这时候先别急着骂他,更别急着讲大道理,先给他递一杯水,让他坐下来歇会儿,听他说说心里的委屈。

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件苦差事,没人能笑着把所有题刷完,没人能轻松考到第一名。但这份苦里,如果有人能懂他的累,能陪他面对现实,能帮他找回自信,就不会苦到让他想放弃。

家长能做的,其实很简单:别让孩子觉得上学是他一个人的战斗。告诉他,不管他考得好不好,不管他遇到多大的困难,你都会陪着他,一起走下去。

毕竟,孩子要的从来不是你的吼骂和大道理,是你的理解、陪伴和相信。

这些东西,比任何励志鸡汤都管用。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