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流动中择校的策略: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你注意到了吗?

伦敦冬日的雨细密,说来就来。空气微冷,路面湿滑。

我背着女儿的大提琴,准备送她去周末音乐学校上第一节一对一的大提琴课。这是她正式学习大提琴的开始,几经拖延,总算得以落实。

教育流动中择校的策略: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你注意到了吗?

雨天步行略显麻烦,我和先生商量是否改坐公交。

“两点半那趟,可以的。你们半个小时后再出发”他说。

我问:“准时吗?”

他答得很肯定:“准时,很准。”

我没有再去查步行路线和时长。这个音乐学校,我们上周已经踩过点,来回都是步行。

半个小时后,我带着女儿匆匆下楼,赶往车站。

两分钟后,我们到了楼下的公交站,但等不到车。

打开手机一查才发现,因为球赛封路,公交改线不停站。无路可选,我背起琴,拉着女儿决定马上步行前往。

路上,小雨时停时落,街头橱窗里已摆满了圣诞饰品,灯光透过雨雾显得格外温暖。

女儿一边叽叽喳喳地描述着对新课的期待,一边小跑跟着我的步伐。小跑了一段,女儿有点委屈,“都怪爸爸,非要叫我们半个小时后才出发!”

雨天走起路来,感觉无比漫长,似乎比上周要费更多时间。我也有点怪责大黑老师,哼,说得那么笃定。心里不断安慰自己,幸好能步行。

湿润的空气混杂着泥土的清香,路虽然不短,我们越走越耐心,女儿也不再嘟喃抱怨了。

教育流动中择校的策略: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你注意到了吗?

我们终于赶到了音乐学校。看着她背着琴走进教室,我悬着的心总算踏实了。这段路程虽然仓促,但她顺利开始了课程,而步行可达的便利在这一刻显得尤为珍贵。

这样接送孩子学琴的生活,那是十年前了,哥哥也在五岁多的年龄启动了学琴,学的是小提琴。

我从来没有想象过会有第二个孩子,而且这个孩子也喜欢音乐。所以在妹妹启动音乐学习这件事上,我一直很被动,丝毫没有及时利用上海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

教育流动中择校的策略: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你注意到了吗?

陪读生活的开始

与不被困在日常里的挣扎

来到伦敦,本应在开学之初就给她配套上音乐学习的,我却迟迟没有行动,陷入了对陌生环境的无为与停滞中。

直到无意中发现这个音乐学校,近在咫尺!宝藏就在身边,你居然不去?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对着大黑老师大呼小叫。

这下没有理由不启动了。这使我再次确认,选好生活区域是多么重要。我得意地地对先生说,你看,选址要听我的吧!

陪读生活刚开始时,很多陪读妈妈都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不安:环境的陌生,日常的变动,以及责任的突然增加。

这种困惑尤其显现在最初的日常安排中。家长的焦虑常常源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但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陪读生活的基础不在于宏大的目标,而在于日常是否能够平稳、有序地展开。

孩子的音乐学习便是一个例子。

年初寒假,她曾在哥哥的学校蹭过一段集体课,彼时大提琴对她来说还是一个新奇的尝试。但回到上海后,生活忙乱,这件事被一再搁置。直到如今,跨国迁居后,才得以重新提上日程。

这次课程不仅是她音乐学习的起点,也是我们家庭生活调整的一个小小契机。

教育流动中择校的策略: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你注意到了吗?

哥哥看了妹妹上课的视频后感慨:“总算步入正轨了。”

这句话听来轻描淡写,却隐含了生活重新连贯起来的微妙变化。不知道哥哥说这句话时,是否想起他小时候,我匆匆忙忙地从北京回到广州,恢复生活秩序的第一件事,也是启动了他的小提琴学习。

那时,我还是个单亲妈妈。结束北京的工作,回到广州,重建生活秩序的第一步,竟然是启动了孩子的音乐学习之路。如今回想起来,或许,音乐在我的生活中,意味着某种秩序和力量?我不得而知。

但必须承认,孩子喜欢音乐,乐意练习乐器,有我的影响和铺垫。在我们的日常中,音乐意味着生活流动起来了,是快乐的开端

教育流动中择校的策略: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你注意到了吗?

步行生活与择校的策略

在陪读家庭中,择校常常被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进入理想的学校,甘愿承受长时间的通勤,或者复杂的接送安排。

然而生活的经历一次次表明,日常生活的便利和家庭节奏的稳定,往往比学校的名气和排名更为重要。

教育流动中择校的策略: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你注意到了吗?

在伦敦选择居住地时,我设定了一个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的标准:所有日常需求,包括学校和日常活动,必须在步行范围内。

这一选择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对陪读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琐碎问题的预见。

像今天的雨天,如果所有日程都依赖于交通工具,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多的焦虑与不便。但步行的可达性让这些突发的变动成为日常节奏中的小插曲,而非令人崩溃的意外。

步行生活不仅是一种时间安排,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缓冲。

它让陪读家庭不必被长时间的通勤拖累,不必在意外发生时感到手足无措,更让父母有更多余力去关注自己与孩子的情绪状态。

这种简化的日常安排,让看似繁忙的陪读生活中多了一分从容。

教育流动中择校的策略: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你注意到了吗?

当然,如果是孩子单独来留学,父母不陪读的情况,则另当别论。我的儿子去年独自来留学,我们选的就是远郊的寄宿学校。

即便现在,丰富的校园生活和同辈活动,也使得哥哥基本上在学校里,周末也并不总是回家。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校园生活往往比家庭生活更加能满足他的需求。

比如,他会在学校里和同学踢球,组织室内乐排练,这些都是这个年龄的孩子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

教育流动中择校的策略: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你注意到了吗?

教育与生活

试错与选择的空间

低龄孩子的教育具有很大的试错空间。这个阶段,与其执着于“最好的学校”,不如将重点放在适合家庭生活的学校选择上。

常常遇到一些陪读家长,才入学学前班,就开始在考虑,是不是要去考名校,是不是要开始准备转学了。

我的原则是,除非是经济考虑,为了节省开支,从高学费转去低学费,从私立学校转去公办学校,这是不得已的安排。如果仅仅是考虑成绩排名,似乎大可不必。

毕竟,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稳定而有节奏的环境,而不一定需要排名最靠前的教育资源。

许多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把所有精力放在追求学校名气上,却忽视了日常安排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

教育流动中择校的策略: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你注意到了吗?

陪读生活中的兴趣培养同样不必过于焦虑,孩子的学习过程本身就带有探索与调整的性质。一段时间的间歇并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就像女儿的大提琴学习,在中断了大半年后重新开始,仍然可以顺利进入状态。

更重要的,是家长能否以平静的心态陪伴孩子渡过这些探索与调整的阶段,而非急于追求某种“完美”或“领先”。

教育流动中择校的策略: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你注意到了吗?

注意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

比如你的情绪

陪读生活是一种跨国迁移中的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家庭整体生活方式的调整

教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套在日常的节奏之中。步行生活的便利,正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它通过简化家长的时间安排,释放了更多的精力,也让孩子的成长节奏更加平稳。

对孩子而言,一个情绪稳定的家庭,可能比什么名校更加影响他/她的成长。

陪读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宏大的规划,而是通过日常中的每一个细节,为家庭找到一个适合的节奏。

陪读母亲往往承担了最大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不一定无解。通过选择更适合的居住地点、更简便的生活方式,也许,可能将许多困惑与焦虑消解于无形之中。

我是承认自己懒的,尤其是在育儿这件事上。但又懒得不彻底,懒得彻底的人,是能够完全假他人之手的,能够把孩子放心交给老人、配偶或阿姨保姆带的。

我还是做不到这一点,我更乐意“亲自”带娃,但又不愿意“全职带娃”,于是,发展一条折中之路,就成了我很迫切的需求。

亲自带娃一定要带得愉悦而没有怨气,这就需要学一点偷懒法则。过度勤勉的妈妈,就难免会有怨气。而怨气,可能是家庭中最大的消极因素。

教育流动中择校的策略: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你注意到了吗?

没有最优解

与“惰性”和解

雨天送女儿上大提琴课的经历,并非多么特别的事,却让我更加确信陪读生活的节奏要把握在自己手里。

来英国之前,我们已经有所预案,按照大黑老师的学习工作强度,接送孩子的任务,大概率会完全落在我一个人身上。

为确保自己不成为崩溃的那一个,我们提前商量了很多方案。最一致的,就是不在择校问题上费神,而是尊重生活的直觉和基本常识。

在北美生活的朋友说,身边很多负责接送的妈妈们都快崩溃了,十年如一日不敢生病的这种体验,那可不是一般的濒临崩溃。

相比北美的辽阔,伦敦这座城市很有特点,你尽可以说它太小气了,一点不辽阔不气派,但于我这不开车的人,真是巨大的福音。

免去奔波之苦,却也随处可及的大公园,泰晤士河就在家门口,论自然环境,似乎也并不贫瘠。

教育流动中择校的策略:那些隐性的教育资源你注意到了吗?

这些年,选择为教育而流动的家庭越来越多了。有的家庭,甚至是跑遍了全球几十个教育有特色的国家,带着孩子一一体验了个遍,很想寻求最优解,寻找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

但最终,很容易发现,没有最优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你所要作出的决策,依据是你自己的价值排序和阶段性需求。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选择,而每个选择背后都有自己的理由。不必过于纠结于“最优解”,也不必被排名和外在的评价所裹挟。教育流动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完美,而在于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和孩子的路。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