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个孩子说,选科时不敢做异类,就跟着班里大多数同学选了生物。
后来他发现,全班50多人,只有2个成绩优异,其他全是“陪跑”。
有次课间,他问老师:“我们选生物是不是错了?”老师幽幽来了一句:“别问选科对不对,问自己努力够不够。”
他说:“老师,我没问题,我就是好奇——那两个尖子生当时怎么没跟大家选地理呢?”
还有一位班长为了带动全班氛围,选了物化生,结果几周后满头雾水:“我这不是学科学,是在研究生物‘灭绝’的全过程!”
班里没人敢承认听不懂,纷纷装模作样,还互相劝:“别退,大家都一样。”
班长看着厚厚的遗传学笔记,心想:
瞧瞧这集体意志,早晚把我逼成生物学家啊。
03困难只是风浪,选择才是航向。
比如高一时觉得地理简单,选了它。
高二开始后,这学生每天都在算位移、背大洲和洋流流向,简直比学数学还烧脑。他咬牙坚持了一学期,终于考到及格线,激动得发朋友圈:
“如果我能熬到高考,人文地理一定给我加冕‘搬砖王’。”
尤其是,生物的遗传学让人崩溃,有个学生私底下调侃:“这学科真像打怪升级,从染色体到基因突变,全是BOSS级难题。”
不过,到了高三,他却发现复习时越来越得心应手,甚至学得比物理还轻松。
他说:“当初差点放弃,没想到,我现在觉得生物是‘从地狱到天堂’的学科啊。”
由此可见,选科是一次人生微缩版的选择,既关乎兴趣,也牵动前途,但更重要的是契合自己的节奏。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需要的是平等和倾听,而不是单方面的决定。
所以说,别用眼下的难易定义未来的可能,也别因一时的从众压抑个人的真实兴趣。
如果孩子喜欢地理,那就从他的兴趣入手,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如果最终选择生物,也需要有耐心和恒心。
毕竟,教育不是填满一个容器,而是点燃一把火。
重要的是,在学科选择背后,让孩子明白:选择不是终点,而是通向精彩未来的一步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