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爹妈不死心!
只可惜,从结果导向来看,多数时候,家长们终究是错付了。
我看到一位博主发言,大意是从小给儿子报过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等三年级以后,只保留了一样,其他都放弃了,妥妥的白扔银子。
网友们纷纷留言:说的就是自己。
乐器、练字、思维、英语班、体操……曾经花出去的时间、掏出去的钱,最后连个美好的念想都没留下,回想起来只有把自己累死、把孩子卷死的苦惨记忆。
即使勉强长期坚持的一两个项目,随着年级升高后,发现孩子能跟上学校的课程都不错了,还学啥特长和兴趣。
不少家长会说,自己给孩子报那么多兴趣班,其实就是为了打发时间、腾出父母,让自己能逍遥自在一会。就像我好友说的,掏钱的时候就做好这笔钱打水漂的准备。
但对更多父母来说,背后真正的原因是自己“不死心”。这种“不死心”包含两方面:
一方面,是育儿竞争引发的焦虑。
当你得知周围的孩子都在学这学那,自己的孩子天天“放羊”。那种逼迫感就像潮水一样向你袭来,追着你不得不上岸。
另一方面,万一我的孩子天赋异禀呢?
当代爹妈,你不大手笔白扔些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养了娃。
我认识的一位家长,给孩子很早报名了机械动力思维课。一开始孩子上得津津有味,对那些科学原理、实验甚至颇入迷,不仅上课积极、课下还缠着爹妈问东问西。这让朋友一度产生了某种错觉:自己的女儿未来也许能是个伟大的发明家、或者问鼎诺贝尔奖。
后来因为家里有变故,临时停了两个月。停课的这些时日里,女儿不仅对那些科学实验和原理再无兴趣,买的书、实验道具碰都不碰,还像得了失忆症似的把之前学的东西忘得精光。
“打水漂”型育儿逻辑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给孩子砸几次重金,万一我毁了人中龙凤怎么办?
第二阶段:哦,是自己多虑了。银子扔了、时间花了、我安心了、对得起自己和娃了。
纯扔银子的班VS性价比最高的班
不过,有些银子扔得还是能听见一点儿响声。
在我们给孩子报过的兴趣班里,哪个班最值得报?哪个班纯打水漂?在我问过周围的家长、翻了诸多网友的答复后,有了一些非官方、非科学的答案。
让父母容易一时上头、后知后觉发现白花钱的班有这样两类:提前学的学科类课程、小众体育项目。
“提前学”是一种自我选择,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自由安排孩子提前学的权利。但这种“自由”也只对少数智商上有明显优势、或者学习意愿特别强烈的孩子奏效。
对更多正常孩子来说,“提前学”只是拔苗助长,它带来的短暂优势与持久危害已经被频频证实。
所以,那些曾经带着“普娃”拼命抢跑的家长,可谓破财又伤神。
小众体育项目有不少,马术、高尔夫、冰球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极度烧钱,吞银子的速度与游泳、足球、乒乓球这类普及性高的体育项目完全不再一个等级。
在韩剧《我们的蓝调》中,男主之一是银行分行经理,看似事业有成、家庭和乐,在老朋友眼中更是家乡的骄傲,但他的家庭为了让女儿学高尔夫球,已经负债累累、几近分崩离析。
因为女儿说打高尔夫球会幸福,于是为了培养她,夫妻俩不惜卖房借钱送女儿去美国训练、打比赛。母女俩在国外过得很辛苦、甚至老婆遭遇强盗受了伤。女儿还因为易普症影响比赛,需要再花2亿韩元(约105万人民币)训练一年才有可能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