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北大最年轻系主任、“中国遗传学之父”出走美国,高层震怒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在中国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一批有志向的青年漂洋过海到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学成后许多人都怀着一腔热血回来报效祖国。钱学森就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回来的,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中国核能之父”的卢鹤绂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回国的,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核科学家;被称为“中国遗传学之父”的李景均也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回来的,但没有前两位那么幸运,10年后被逼再次出走美国。

痛心!北大最年轻系主任、“中国遗传学之父”出走美国,高层震怒

李景均回国时历经千辛万苦,险些客死途中。

李景均1912年出生于天津,在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主修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获得博士学位。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但李景均报国心切,放弃了美国一切优越的条件,带着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妻子回国。

但回国之路很是凶险。本来乘坐邮轮仅需三周就可以抵达上海。但为了躲避日军潜艇,邮轮多次改变航向,还多次换乘游轮,在海上航行了51天,才抵到香港。此时的香港也不太平,日军已开始进攻香港,李景均夫妇又被困在香港近两个月,十分窘迫,天天处于极度饥饿之中。

尽管形势很是糟糕,但浇灭不了李景均爱国的热情。在朋友和香港地下组织帮助下,李景均夫妇抵达广西桂林。至此,历经150余天,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了祖国。

康奈尔大学

痛心!北大最年轻系主任、“中国遗传学之父”出走美国,高层震怒

李景均回国后,全身心地扑到教学工作中,为祖国培养人才。

李景均到达广西后,就到柳州郊外沙塘的广西大学农学院任职,发挥自己的特长,悉心传授自己所学。抗战胜利后,李景均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兼农业试验场场长,成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系主任。新中国建立后,李景均到由北大、清华、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院合并成的北京农业大学任教。

回国后李景均边教学边研究,在科研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群体遗传学导论》一书出版了,同时他培养了许多在中国农业、生命科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杰出人才,奠定了作为“中国遗传学之父”的地位。

痛心!北大最年轻系主任、“中国遗传学之父”出走美国,高层震怒

李景均遭遇前所未有的“学术迫害”。

学术之争对科学研究来说是一件好事,真理越辩越明,有利于科学研究健康发展;但是学术之争如果掺杂政治因素,那就可能演变成灾难。

前苏联在遗传学研究领域有两大系派:“米丘林学派"与“摩尔根学派”。以前苏联首席科学家、号称“斯大林的科学红衣主教”的李森科为主的“米丘林学派"占了上风,于是“摩尔根学派”就被打击,戴上“资产阶级”等政治帽子。

李森科

痛心!北大最年轻系主任、“中国遗传学之父”出走美国,高层震怒

众所周知,当时我国和前苏联的关系,前苏联的学术之争、政治之争自然也祸及到我国的学术界。美国留学归来的李景均首当其冲。

当时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乐天宇不遗余力地迫害李景均。禁止李景均上课搞研究,这等于要了李景均的命;还四处散布谣言,把李景均涂抹成亲美反苏的“反动分子”。如此,李景均不仅无课可上被晾在一边,还被迫辞去了系主任职务,连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

面对无休无止变本加厉的迫害,李景均的心彻底凉了;他感觉自己“一腔热情,报国无门”,“所学无用,逼上梁山”。斟酌再三,李景均决定离国出走。

李景均被迫出走之路同样惊险,而且更加狼狈。

李景均怀着悲愤而忧伤的心情“请假”离校,经上海、广州,来到香港。

李景均抵到香港后,因为走得突然连护照都没带,无任何证明国籍的证件,无法获得美领馆的签证,只能滞留香港,处境很是尴尬。由此引起了诺贝尔奖得主、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穆勒的关注。

穆勒利用自己的地位及关系,安排学者发表了一篇有关李景均著作《群体遗传学导论》的书评,向美国学术界介绍李景均的学术成就,先在舆论上为其造势;随后,穆勒又向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推荐了李景均;穆勒又联合美国其他遗传学家,不断给美国国务院及美国驻香港总领馆的官员写信,请求帮助解决李景均的签证问题,并为李景均一家递交了经济担保书;1951年,穆勒在印度开完会,又特意跑到了香港,和领馆的一位官员共进晚餐。在晚餐上,穆勒又向领馆官员求情,终于帮助李景均争取到了签证。

痛心!北大最年轻系主任、“中国遗传学之父”出走美国,高层震怒

李景均出走后,国家高层非常震惊,严令彻查!

李景均出走后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家;但他的出走在国内引起了震动。毛泽东主席两次批示提出“必须撤查农大领导,并作适当处理”,始作俑者乐天宇被撤销了农大校务委员会主任职务,并调离农大。但当年诬陷李景均的种种不实之辞,却都没有到应有的更正和平反。

李景均于2003年10月20日在美国逝世,享年91岁;自再次离开后,李景均就没有再回过祖国。一代宗师的回而复去,留给世人许多思索。关于李景均的专门传记书籍不多,但我国的著名农史学家叶笃庄先生的回忆性著作《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中有详细的叙述,感兴趣的友友可以一阅。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