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想得到“大厂”的正式岗位,这并不稀奇。早在我上大学时,就有不少同学为了在“大厂”的招聘中取胜,费尽了努力与心机。然而,即便是在“BAT”风头最盛的那段时间,也没有多少人会太把“大厂”的实习机会当一回事。毕竟,在招聘中,用人单位更多考虑的,仍然是求职者在笔试面试中的表现,以及毕业院校、专业成绩之类的“硬实力”。
在更多情况下,实习经历起到的都是“锦上添花”的作用。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上,他们很清楚实习经历的“含金量”,因此并不会将其看得多么值钱。今天,某些学生尤其是教育背景一般的学生,不惜为了“大厂”的实习机会投入巨大成本,明显与实习经历的真实价值发生了偏离。就像相关报道所写的那样:身在“局中”的人为此疲惫不堪,身在“局外”的人对此难以理解。
或许有人会说:要怪就怪这些身在“局中”的学生太虚荣,如果不是他们自己把“大厂”的名头看得那么重,又何必为此奔波不停?然而,仔细想想,学生并不是傻子,大多数人不会仅仅为了一份虚荣心,就以如此高的成本“困住”自己。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看到一个细节——大多会为了一份“大厂”实习经历拼死拼活的,都是就读于一般高校,没有“名校光环”的学生。对他们而言,除了考研、考公、考编等纯粹“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出路外,不论是出国读书,还是自主求职,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隐性的“学历屏障”。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孙涵,中介之所以敢向她开出这么高的价格,就是因为所有人都告诉她:在研究生申请里,一份big name公司的实习经历“必不可少”。
说到底,对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研究生来说,这样的实习经历凭什么“必不可少”,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这不是一件能够讲道理的事,谁的竞争资本多一些,谁就更有机会胜出。对那些其他硬条件有限的学生而言,“大厂”的实习经历,是少有的能帮他们弥补短板的正面“标签”。实习经历的“身价”,也在这种竞争中以畸形的方式被抬高。
如何让这种“内卷”式的竞争停止升级?要回答这个问题实在太难,整个社会都还在寻找答案。不过,具体到实习这件事上,这种现状并非不可改变。对“大厂”而言,杜绝个别HR与中介机构勾结,私下“贩卖”实习机会,是可以做到、也理应做到的事。正是因为有人将本该公开放出的实习机会“待价而沽”,才强化了与此相关的恶性竞争。与此同时,社会也要逐渐摘下“有色眼镜”,为教育背景一般的学生提供更公平的竞争机会,让他们能凭借实力证明自己,而不必再为了无谓的“标签”费尽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