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市选调“婉拒”名校留学生,背后藏着哪些深意?(2)

04

本土人才崛起,天平倾斜

国内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是选调生政策调整的深层推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成果斐然,“双一流”高校建设成效显著,众多高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上大步迈进。以清北为代表的顶尖学府,不断拓展国际学术交流,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培养的学生兼具深厚理论功底与前沿视野;各地省属重点高校也发力特色专业,如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江南大学的食品工程,为地方乃至全国产业输送对口专业人才。

据教育部数据,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超1200万人,大量高学历、高素质本土人才涌入就业市场,供用人单位精挑细选。选调生作为党政后备干部,需要深入基层、精准落实政策,本土毕业生长期扎根国内,熟悉各地风土人情、政策体系,能更快上手基层繁杂事务,如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流转、产业扶持政策落地,本土学生更易与乡亲沟通、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开展,用人单位自然更倾向知根知底、适配性强的本土毕业生,留学生选调优势随之被挤压。

05

留学成本与回报的“尴尬”账本

留学成本近年来一路飙升,成了许多家庭沉重的负担。以热门留学地英美为例,美国私立大学学费平均每年超4万美元,像斯坦福大学学费更是高达62.8万美元,还不算食宿、书本等费用;英国大学学费同样不低,本科2-5万英镑,研究生2-6.5万英镑,伦敦地区生活费一年约1.5万英镑。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留学生回国后的薪资待遇却不尽人意。曾有留学生自嘲,出国花费数百万,回国月薪仅几千,投资回报率低得可怜。一方面,国内就业市场竞争白热化,202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超1200万人,海归光环褪去,用人单位更看重真才实学;另一方面,部分留学生所学专业与国内市场需求脱节,或是因“水硕”头衔遭质疑能力,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使得留学这笔教育投资的性价比大打折扣。

多省市选调“婉拒”名校留学生,背后藏着哪些深意?

在多省市对留学生选调政策趋紧之际,上海宛如一座灯塔,为留学生们照亮了一条别样的道路。

上海的选调生政策向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应届优秀毕业生敞开怀抱,其高校范围参照上海市留学回国人员可直接办理落户的高校名单。这意味着,毕业于全球前100大学的留学生,归国来上海工作后,可享受直接落户或免于社保基数规定条件;毕业于全球前50大学的留学生,全职来沪工作后即可直接申办落户,如此优厚的落户政策,为留学生扎根上海解决了后顾之忧。

不仅如此,上海还积极为留学生搭建创业平台。“留・在上海”第三届全球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球征集项目,涵盖TMT、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赛道,获胜者不仅能直进浦江人才计划、获得最高50万元资金支持,落地企业还可享受团队核心成员申办上海户籍便利等诸多福利,张江、宝山等15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更是提供“一对一”专人跟踪对接服务,从资金到配套,全方位助力留学生创业梦想落地生根,让上海成为海外学子归国发展的优选之地,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开辟出广阔天地。

06

路在何方?

政策的调整如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千层浪。有留学生认为,海外求学同样付出诸多艰辛,接触多元文化、前沿知识,回国后却因一纸政策被部分岗位拒之门外,选调机会受限,职业发展受限,多年留学投资或打水漂,着实委屈;且一些真正有实力、渴望投身祖国建设的留学生,被“一刀切”政策误伤,报国无门。

多省市选调“婉拒”名校留学生,背后藏着哪些深意?

但也有人支持政策转向,觉得选调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需深刻理解国情、社情,本土高校毕业生长期在内地学习生活,天然亲近本土环境,政治素养、群众工作能力培养连贯,相比之下,部分留学生脱节明显,从干部后备队伍长远建设看,政策收紧有合理性。

这一场关于留学生选调的争议,或许短期难有定论。未来政策走向何方?是继续收紧、精准筛选,还是适度放开、广纳贤才?如何兼顾国内人才培育与海外人才引智?怎样在公正选拔与多元包容间寻得平衡?欢迎各位在留言区畅所欲言,共探人才发展新路径。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