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读人工智能的“双非”学生,抓住风口了吗?(3)

人工智能也不知道的事

最迷茫的时候,李万妮在网上发帖询问:「学点什么或者有哪些毕业方向,不想摆烂了。」

一名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和从业者,「强烈」建议她换方向,「这个方向不是顶级学历最好不要深耕,换成开发更好就业和发展」。还有人跟在后面说,「能力强可以升学去985和强211,搞人工智能需要特别好的数理基础」。而要从事算法岗,即便是985本科毕业也很难找到工作,还得继续读硕博才可能有机会进去「卷」一下。

郭智威告诉《人物》,大部分双非普通本科之所以将人工智能专业归为计算机专业演化出的专业,其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就业,「人工智能就业好不好,学校也没底,所以要掌握一些计算机内容,至少会做点软件开发,不至于找不到工作。」他认为,本科阶段的课堂确实难以完全满足实际就业的要求。他带过的学生里也有人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就业,比如去大厂做数据挖掘,「但的确比例不算高,只有几个」。如今,他班上大概有50%-60%的学生会选择考研。

李万妮也记得学院的一名副院长直接说过,「人工智能专业就是要读到硕博,否则学习的知识都停留在很浅薄的阶段。」而她对继续学人工智能已经失去信心,更谈不上考研。几乎毫无想象力的选择是,她将成为考公的一份子。

现实也在不断佐证这些说法。柯蓓林投了许多算法相关的实习简历,但都被拒绝。她提到,市场上有一种「AI智能训练师」,负责给语音、视频、图片打标签,高中生也能做。因为工作不好找,她已经把期望放低到这种机械的实则只是冠上「AI」字眼的岗位,但依然回音寥寥。她心生考研的念头,但又觉得要提升学历必须去985、211,「太卷了」,还不一定能考上。

此刻,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们和其他专业本科生在处境上并没有太大不同。正在读大二的张甜决定「随大流」,早早加入考研队伍,并且要转考计算机专业。她后悔学人工智能,但回到3年前,「或许没有一个专业能让自己选了不后悔」。

作为最早几批踏入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生,尽管有时会陷入疲累和迷茫,但还是有机会更先去触碰这个技术的惊奇一面。王小芬在实习时第一次用ChatGPT,那时这个语言模型还没火,也没现在这么智能。她在团队负责给ChatGPT提问,不断调整询问的话术和关键词来获取有价值的答案。她突然觉得,「人还是不可替代的」。她相信即便将来跨专业去做传媒相关的工作,这段人工智能的学习经历,可能会在未来对她有益。

对教师来说,虽然教学工作依旧困难重重,但像郭智威这样的先行实践者觉得,本科阶段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依然有意义,因为如果真的要培养AI人才的话务必要从基础的本科阶段开始抓起,但课程设置、学习标准等方面依然需要用时间去摸索。「这是要重点思考的改革内容」。

临近夏天,人工智能专业的热度还在持续。第一批普通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生即将毕业。未来的路是否好走,AI不会回答,时间才会。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