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创业,同时也给自己定了更高的目标,他申请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和英国杜伦大学,每一所单拎出来都是全球顶尖学府。
经过漫长且焦急的等待,杨孟衡收到了3封offer,这其中就包括剑桥大学。
杨孟衡终于从家乡宜良的小县城走入了剑桥的殿堂,主修教育学硕士。
但一到英国,杨孟衡整个人就傻了。
自己的下一步该干什么?不比城里参加过很多次国外夏令营的同学,这是杨孟衡第一次出国,这个“广阔的世界”让他感到陌生和迷茫。
并且,英语一直是杨孟衡的专长,但到了剑桥,这门让他引以为傲的语言却成了短板。想参与到课堂讨论上去,就必须有很强的语言应用能力,但当时的杨孟衡还不具备那么敏捷的思维。
身边的中国留学生,大多来自清华或者北大,还有外国同学年纪轻轻就在《Science》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家庭背景雄厚的那就更多了。
有时候拼尽全力后抬头一看,自己到达的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没人生来就励志。并不富裕的家庭、身体上的缺陷、与周围人悬殊的差距,这些都让杨孟衡倍感自卑和无助。
经过几个月的低迷期,杨孟衡决定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自卑。
“归根结底,痛苦其实还是来源于不合理的比较。如果我能将自己握有的资源发挥到极致,其实也是一种成功。”“剑桥求学之路确实是被一路“吊打”的过程,但这同样也是一个能让自己快速成长的过程啊。”
与其把时间花在胡思乱想上,何不用来融入环境和提升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