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初的语文课改,提倡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和讨论方式,有一些语文课成了“才艺展示课”“影视欣赏课”“主持人比赛课”“口头辩论大赛课”等,课堂热热闹闹,但恰好忽视了最重要的学习,即熟悉文本,有些课堂上学生甚至不能把课文流畅读下来。
之后,上述情况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语文形式的训练得到重视,却又把课文当成语文学习的“载体”,认为课文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它所承载的语文知识,乃至提出“与内容分析说再见”。
总之,由于忽视课文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忽视课文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学生写作文无法借鉴课文,就只能直接借鉴高考的范文,并进一步研究总结这些范文的写作经验,最终形成一些固定的套路。套路作文被大量采用,使这种作文的“效能”不断降低,难以获得理想的分数,另一方面也使人怀疑作文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信度。
“解套”需要在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语文教学要以课文的学习为中心,重视课文的解读,让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刻印在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作文的“范本”。如果语文教学不能真正重视课文的整体感受,而只是如教育研究者温儒敏所批评的“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分析,甚至是考试技巧应对;学习古文,就一个字一个字掰碎了讲,课文还没读出感觉,就要总结思想、分析形象”,那么套路作文就始终难以终结。
二是需要提升语文试卷的评阅水准,尽可能准确地评判出套路作文,使套路作文得不到高分。有必要指出的是,中高考的作文题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包括课文学习的实际和课外阅读的实际,让其真正发挥引领阅读的作用,结束教学对文本的轻视。
(作者:唐晓敏,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原题为《套路作文怎样“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