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学校本身就具备不少和业界绑定的资源,这种资源包括外部公司来到学校做职业宣讲会,基本是一周来一次,一个月来次大规模的,你有很多机会去了解一些比较知名企业的动向和需求。为你之后就业做准备,尤其是一年制硕士这种。像lbs这种就是,很多学生在读期间,要么在准备求职,要么在去求职的路上。氛围很不一样。
还有就是起薪方面,有些学校的学生出去,尤其是一些硬核的专业,比如msf,fintech,ds,ba等等课程,他们的起薪可能会在4-5w胖起步的,压根就不担心什么工签要求的3.87w胖。
No.3师资是顶的,自带资源的!
学校其实就是一个你花钱买学历和资源互换的地方,你如果只卖到了学历,没拿到其他其实就是亏的。
好的学校,顶级的师资是真的多的,真大佬就特别多,有些可能就是某个企业的董事,顾问,然后被弄来当荣誉教授这种,真的是自带资源不说,人家对前沿的一些案例也是门清的。
你脱离学校后,可能外部找他们做一次评估或规划,都要2000胖起步那种。但你不用,发邮件就可以问了,只不过很多学生在这件事上没利用好而已。
比如ucl的管院,我有个学生人家就是真的会舔导师,导师不但给他内推机会,还给他孵化机会。还帮他找第一轮融资。这种机会你不去深挖,你都觉得学校那些人都是老登。
除了自带资源,其实很多老师本身的课程都是有说法的,特别是你之后想搞教育的,可以去参考下人家的开课模式。
在英国,如果你想成为一门课程的讲师,你得自己开发一套课程体系,然后有足够人数的学生去报你的课。你才能获得学校受聘的资格。否则这门课就不成立。所以成为讲师,你本身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不同角度的价值才行。否则学生不买账,学校更不买账。但凡一个课程能热门,被追捧,背后都是有道理的。自己可以去研究下,对之后你自己开课也都是有帮助的。
总了个结:其实我们国内很多学生对名校的思考都浅了,往往只追求学校排名那表层的东西。对更深度的需求就遗忘了,没有去深度挖掘,好的学校从学院资源到导师到学校合作的雇主关系都是有加分项的,类似于绿色通道,而且有你学长学姐坐镇。
这也是为啥去申名校的意义,名校的背后,有很多东西,本身的荣誉度,而这个荣誉度是需要学生和学校互相成全的,学生越来越牛,学校才会越来越牛。好的学校需要学生来捐赠,被捐赠越多的学校越能反哺给学生。如果你不能给学校提供价值,其实学校招收你反而是亏的。所以好的学校其实还有个特性,往往很多位置留给了本来在社会有资源地位或经济地位的一群人。也就是所谓的老钱或新钱这些。这种比例一定是多的,而且比你实际学术考进去的比例要更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