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家长可能已经感知接触到,国内已然有些教育媒体开始传递求职培训的理念和信号。有看到家长感叹:怎么千金万码送入了大学,毕业了还得付钱找工作?有一位知名教育媒体创始人私叹:东山虎、西山虎,都是要吃人的老虎。
我在参加多伦多当地一场RBC(Royal Bank of Canada)分行行长HR私享会时了解到:
1个岗位open出来后会收到约250份求职申请,超过80%通不过第1轮机筛(screening),到达招聘经理手中的概率是1/10;
投出的简历至获得面试(interview)的转换率少于3%。
我也接触到了许多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留学生,他们中不乏名校烫金专业(为免异议隐去点名),手握CFA、MBA各种证书,也有一些国内高大上企业(未免异议隐去点名)实习或工作经验,但他们也遇到了海投几个月数百封简历,连一个面试机会都没有收到的境遇。
所以他们来到求职培训机构寻求帮助,支付上万的求职培训费用(此处非指人民币),回炉接受详尽到1个语言手势,1个标点符号纠错的求职培训;通过一稿又一稿地修改简历,一次又一次地模拟面试和一场又一场强迫自己进行的行业networking,为自己的身份打分和留在当地,做着如同当时升学、考分一般地刻苦努力。
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理解了为什么那些学霸学长们分享时的那种累和不确定。
进入名校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如何保证获取漂亮的GPA以不被当作混学签踢出局;
如何在非母语和陌生社会潜规则环境中自然地融入和快速地学习;
如何在适应学习习惯方法和跟上繁重学业的同时,游刃有余地编织起自己的network,为自己寻找当地真正能被认定价值的实习工作,为自己明确专业和职业方向积累行业知识和人脉;
甚至于如何适时地选对专业方向和从业方向,既要能留下,又要有钱赚和有发展,才是萦绕在这些学霸们看似明媚象牙塔生活之外的一层阴霾。
结语
在撰写此文前后,我也在继续进行家长、留学生、当地大学和机构的多方问访,也将进一步关注学习国际教育变化状态,不仅为自己的孩子,也为自己的国际教育工作不断迭代认知、学习积累。
对走在体制外教育、出国留学发展这条路的孩子们来说,未来这条路大有可能遇到重重阻碍,不会再像他们的父母所预设的那般美好和前(钱)途无量。
也想对同为父母的各位真心谏言:如果你正在做路线选择,请务必考量好家庭经济、孩子性格以及未来重心;如果你已走在这条外挂的路上,请务必为孩子做好必要的准备,有财力上的、有能力上的、有认知上的。
最后,更重要的是,对所有已走在陪读路上的家长们说,请和孩子们一样,保持持续学习和认知更新。现实如不似理想丰满,我们可以上下求索;人生本是一场旅程,丰满的过程已值回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