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开始就留在国内,“可能会觉得如果考不上本科,这辈子就完蛋了”。现在,她早已没有这种执念,她的目标是今年能考上一个专科院校,选个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当个普通人就好了。
出事后,郑灵璐一直对父母非常愧疚,她才大一,什么也做不了,她也有点后悔,如果当初没出国,“留着几百万家里至少生活会好一点”。
提到母亲,她带着一点哭腔,断断续续地说,“50多岁的人,辛苦经营了几十年换来的东西,一下子全部化为乌有,没有办法,想要跨过这个槛真的很难。”
去年母亲重新创业,有时她发过去十几条信息,过了快一天那头也没有回复。父母也不知道她的生活状态,开销花费瞒着往低报,“他们都觉得每月1000多刀可以生活得很好,但在加州房租经常就这个价格了”。
她想起之前申请美本时,要写个人陈述和经历,比如“证明自己具备领导力”“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她写不出来,对母亲大哭,“我活了十八年为什么一个精彩的故事都没有?”
母亲笑了笑,“那是因为你过得太幸福了呀,所以没有什么坎坷”。最后,她写了“第一次来美国,如何努力学习与适应”的俗套故事。仅仅一年之后,泡沫破碎,“我宁愿永远当个没有故事的小孩,至少爸妈不会遭遇这些事情了”。
她现在考虑未来毕业后直接工作,攒够钱再来读研,“有钱才有选择的底气,不想再给他们负担了”。
或许,断供对于他们来说,也不算是一件完全的坏事。在很多西方国家,一些本地学生读本科靠的是银行提供的助学贷款,毕业后再打工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