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老师特别提到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的本我诉求仍占主导地位,比如画画时的粗线条、多色调、比例夸大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而此时,家长不自觉地开始干预孩子画作创作的方向,特别是将其中物与物之间的比例调整到成人认知的水平。
由此,外界标准开始时时左右孩子的思维方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作为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失去自我感受的孩子,开始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尹老师颇为忧虑地指出:“从幼儿园时期开始,中国孩子的创造力逐渐被削弱,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孩子为核心,转变为家长为核心,处于指令、意旨执行一方的孩子,已经很难自主。这是留学申请阶段出现的学生自主性缺失、个性缺失的源头。”
遭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双重压制,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和争执开始升级。而此时,亲子关系中争论的焦点往往从对与错开始,迅速转变成尊严与尊重的问题。
“为了自己的尊严,孩子在捍卫自己的决定权,家长需要意识到尊重孩子的重要性,特别要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否则,孩子日后很难建立起尊严。”尹璞老师一针见血的分析引发了更多互动和讨论。
青春期看似充满躁动、叛逆、苦闷,实质上恰恰是自我认知和关系认知建立的关键时期。孩子的抗争是一种能量的自然流露,仿佛在反复宣读“个人独立宣言”。自我认知过程与自尊、自立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在关系中表明自己的地位和态度。尽管表面上孩子与家长之间充满矛盾,其实孩子在寻求与父母建立一种新的关系。错过这个重建亲子关系的窗口期,甚至无视孩子的诉求,采取压制、对抗的态度,父母可能永远失去与孩子和解的机会,孩子也可能永远失去树立自信的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