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自身安全性的考虑,很多游学团收取高昂的费用,却带孩子们住汽车旅馆(类似国内的招待所),吃最廉价简约的快餐。
十几天这样下来,别说孩子了,一般成年人也会上火或者出现肠胃不适的症状。所以食宿标准的不透明和不公开,也是游学团很大的问题。
相比这些,当地带队导游和司机是否具备合法工作资质,有没有在旅途过程给孩子购买保险(在海外出现意外产生的医疗费用是非常高昂的,没有保险的话叫一次救护车就要一万多美元),整个行程的安全保障和应急预案都是家长在筛选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的问题。
至于游学到底能学到啥,这笔钱到底花得值不值,决定因素还是在孩子自身。
比如我这次陪同游学的高三妹妹,是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的。她在出发前已经和学校里的教授建立了联系,通过邮件提前沟通,见面的时候再深入了解专业相关的研究课题,建立社交网络,同时了解学校对于该专业的软硬件支持。像这种独立和自我意识都很强的小孩,出来游学一趟,还是有收获和意义的。
而有的则是基于家长攀比和跟风心态,孩子的同班同学不是去欧洲就是去北美,自家孩子留在国内就略显逊色;纯旅游没什么深度,游学项目则显得行程充实又有意义,费用再高,咬咬牙也得报。这种游学纯粹就是游,而非学。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非常复古(图/作者供图)
国内有些家长,只因为看到了一个别人家“优秀小孩”,就按照人家的成长路径成功范本,来依葫芦画瓢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完全不考虑孩子的主体差异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客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