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数学危机,早在小学就埋下了!

有个奇怪的现象:

小学时,孩子做题跟开挂似的,三秒心算、五秒验算;一到初中,像换了个脑子,数字一多就卡壳,公式一变就慌神。

家长一脸问号,老师也无奈。其实问题不在计算,而在思维。

说白了,孩子不是不会算,而是不会想。

一、抽象思维:能看见数字背后的规律

我见过太多孩子,数学成绩起起落落,全靠题型熟不熟。碰到熟题,信心满满;一换场景,立刻原地发呆。

原因很简单——他们只看见题目,不看见规律。

比如你问孩子,为什么披萨切几刀都能均匀分?他可能一脸懵。可如果他能想到“圆的对称性”,那就不是在吃披萨,而是在啃几何。

孩子的数学危机,早在小学就埋下了

孩子的数学危机,早在小学就埋下了

抽象思维的本质,是从表面剥出结构,从细节提炼规律。

小学的“苹果加苹果”,要能升级成“数量的相加”;井盖是圆的,要能联想到“圆是所有到圆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听起来高深,其实很好练。

吃饭时聊形状,看动画时数角度,做题时问一句“你发现什么规律”。孩子一旦能从“这题考了什么”转变成“它背后隐藏着什么”,数学就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工地,而是逻辑的游乐场。

数学好的孩子,往往不是聪明,而是“懂得抽”。他们能从千变万化的题目里抽出一个核心,再把它应用到所有相似的问题上。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