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
高中不是学习最拼命的阶段吗?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宁愿早晚堵在车流里,也要让孩子走读?
答案其实挺现实:
因为家长不信学校的床,也不信孩子能一个人在压力面前扛得住。
因为高中生不是机器,是人。
人就有情绪、有依赖、有脆弱。那些被作业和考试追着跑的夜晚,情绪的出口其实就藏在回家路上那二十分钟。
我认识一个女孩,高中三年走读,每天晚自习回家都要跟爸妈聊上半小时。
聊老师奇怪的小动作,聊班级八卦,聊自己今天为什么没考好。她爸妈听着、笑着、偶尔也叹口气,但谁都知道,这半小时,是她从精神崩溃边缘往回拉的缓冲带。

你能想象的那种“住校更有学习氛围”的说法,在现实面前就跟减肥鸡汤一样,听起来有理,活得却很苦。
一、孩子不是学习机器,是情绪动物
家长让孩子走读,看起来是心疼,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防线。
现在的高中,卷得已经不像求学,更像职场。白天被老师管,晚上被作业管,梦里被考试管。孩子一天下来,唯一能自由呼吸的时间,就是回家的那一路。
在家,有父母、有热饭、有沙发、有不必小心翼翼说话的空间。就算什么都不说,光是闻到熟悉的气味,都能让大脑短暂关机。
那一刻,孩子才不是考生,而是人。
有些孩子住校后情绪失调、焦虑、暴躁,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成绩,而是没人懂他。他可能在寝室被人冷落,可能和舍友不合,可能被老师批评后无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