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来不是花钱能买的事

每次聊到教育,话题都特别容易跑偏。

有人觉得,补课是捷径,谁上谁聪明;有人坚信,补课是智商税,报了还不如在家睡一觉。

可现实总是有点反直觉。

那些你印象里“永远拿第一”的孩子,十有八九都没报培训班。倒是那些从小学开始“鸡血三件套”:英语外教、奥数小灶、语文作文特训的,到了初中开始掉队,高中彻底哑火。

你说讽刺不讽刺?

当年每晚九点还在补作业,如今成绩一落千丈。反倒是那个放学回家和爸妈抠一道题的小孩,高中依旧一马当先。

教育这玩意儿,真不能光看热闹。

教育从来不是花钱能买的事

一、培训班的“专业”,有点像快餐

培训班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听起来挺有气势,仿佛一进教室,孩子的智商就能开挂似的。

但你去观察一下,多少培训班的老师,连自己都没摸透教材逻辑。靠几套标准化讲义,重复着“模型”“套路”“模板”——学生学会了模仿,却忘了思考。

最后连题都写得像印刷体一样工整,脑子里却空空如也。

有家长吐槽,孩子问“为什么要这么解?”老师回一句:“你照着做就行。”这句话听着耳熟吧?和“听话就有糖吃”是一个逻辑。可是学习从来都不是“命令服从”,是“理解吸收”。

没有理解的知识,背得越熟,掉得越快。

可以说,补课像速冻饺子,煮一煮能吃,但味道淡。家长辅导像手工包的,虽然慢点,但料实在。

你说哪种更耐饿?

教育从来不是花钱能买的事

二、会辅导的家长,才是隐形高手

真正能在初中继续辅导孩子的家长,大多脑子都挺好使。不是因为他们会解题,而是他们懂孩子的逻辑。

小学辅导还挺简单,拼的是时间和耐心。

到了初中,拼的就是思维。知识点一变抽象,孩子开始卡顿,家长要做的不是抢答,而是拆解——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想,怎么建立联系。

这其实比背题难多了。

可也正因为难,辅导过程反而成了“共学”的过程。你得和孩子一起推导,一起犯错,一起豁然开朗。这种互动,是任何一间教室都复制不了的。

说白了,家长辅导不仅在教知识,还在教思考。

思维是会传染的,尤其当孩子看到一个成年人遇到问题不急不躁、冷静分析、一步步拆解的时候,心里会种下一个种子:原来学习可以这样做。

这比“你必须考100分”有用多了。

教育从来不是花钱能买的事

三、家长的“非专业”,是教育的温度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