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学校里突发一场家校矛盾,你忙着安抚家长、沟通老师,最后却发现问题根源压根没找到;或者接到上级的课改要求,明明照着流程推进,结果却因为没考虑到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半路卡了壳?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管理难”,不是因为执行力不够,而是因为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在过去复杂度低、不确定性小的环境里,学校中层和老师靠踏实执行,基本能推进工作、达成目标。可现在不一样了——政策在变、家长需求在变、学生特点也在变,越是复杂的局面,越需要方法论帮我们找方向;越是不确定的挑战,越需要清晰的价值观帮我们定立场。而这一切的核心,都离不开“深度思考”。
今天想和各位学校管理者聊聊,能帮你跳出“被动应对”的5个深度思考技巧,每一个都藏在日常管理的细节里,学了就能用。
1
给大脑装个“筛子”
别被表象牵着走
你有没有发现,学校里很多“问题”其实只是“表象”?比如有班主任跟你说“最近班里纪律特别差,上课总有人说话”,如果直接让班主任加强批评,可能治标不治本——这背后可能是课程节奏太慢,学生觉得无聊;也可能是最近班级里新转来几个同学,还没融入集体;甚至可能是班主任最近压力大,情绪影响了课堂氛围。
这时候,就需要给大脑装个“筛子”:看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不是“怎么解决这个事”,而是“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先主动过滤掉那些显而易见的表象,再往下挖一层、两层,直到找到根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