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点正经事吧!”这一声无奈的呼喊,背后是众多家长在当下教育政策变动中的深深忧虑。自泰兴取消教辅已经过去一周了,这一周里,教育生态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就拿我家孩子的情况来说,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取消教辅之前,孩子所在的实验班有着一套系统且成熟的学习资料搭配。数学报、英文报,这些看似普通的报刊,实则是孩子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它们不仅内容丰富多样,紧跟课程进度,而且还成为了孩子日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报上的各类题型,从基础的概念巩固到拓展性的难题挑战,为孩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英文报则以生动有趣的文章、实用的语法讲解和丰富的词汇拓展,让孩子在阅读中提升了英语综合能力。
这些报刊不仅是回家作业的重要来源,其中的测试卷更是作为随堂练习,成为了老师检验教学效果、学生巩固知识的有力工具。老师会根据学生在测试卷中的答题情况,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统一讲解。这种方式既保证了教学的公平性,因为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相同的指导;又体现了老师的负责态度,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攻克。就像一场精准的战役,老师带领着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难题,让知识的堡垒逐个被攻破。
然而,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却被一些所谓的“别有用心的人”给搅黄了。如今,孩子的作业变成了一张张打印的纸。这些纸张看似普通,却给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它们不好收拾,随意摊放在书包里,很容易就会丢失。一旦丢失,孩子不仅要花费时间去重新打印,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学习的连贯性。
我并非没有想过解决办法,我可以照着以前的教辅资料去购买。但问题来了,以前有老师统一讲解,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现在,即使我买了相同的教辅,却没有了老师的讲解。这就好比孩子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没有了那盏照亮道路的明灯。那些提出取消教辅要求的人,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有没有征询过大多数人的意见呢?他们是否真正考虑过这种改变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种情况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古代的教育。在古代,教育资源极度匮乏,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聘请私塾先生,接受系统的教育;而没钱的人家,孩子连读书识字的机会都没有。如今,虽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教育公平的问题依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现在取消教辅的政策,对于那些有钱有资源的家庭来说,根本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他们可以轻松地将孩子送到各种培训机构,甚至换成一对一的辅导模式。在这种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下,孩子可以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说不定还能考出更好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