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有意思的现象?
不管是小区门口还是学校周边的培训班,放学时堵在门口接孩子的家长,很少有当年班里成绩拔尖的。
反而那些当年考试稳坐前几的学霸,现在当了爹妈,面对补习班发的传单,基本都是摆摆手就走,连试听邀约都懒得接,那表情明摆着“这玩意儿不值当”。
为啥会差这么多?
一边是学霸家长的“不屑一顾”,一边是普通家长的“焦虑爆棚”。
你看啊,有的家长周末把孩子往图书馆一放,自己也拿本书陪着,空气里都是安静的书香;另一些家长呢,每月工资刚到账,先划一半给培训班,晚上还得盯着孩子写补习作业,到点再端上夜宵。
同样是养孩子,这状态对比是不是有点讽刺?
先说说为啥,有些家长特别爱“报班”。
其实原因特直白,很多家长当年上学时成绩不算突出,对学习的理解就卡在“死磕”俩字上。
他们总觉得,别人家孩子成绩好,肯定是比自家多刷了题、多上了课,所以打心底里信“努力+补课=学霸”这套公式,完全没琢磨过学习真正的核心是啥。
这些家长还特爱研究“学区房”、“金牌名师”、“早教启蒙课”,张口闭口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还觉得自己抓准了教育的“密码”。
孩子才三岁,就逼着背英语单词;刚满五岁,九九乘法表就得滚瓜烂熟。
结果呢?
孩子连怎么自己思考问题还没搞明白,家长的钱包倒先空了一大截。
说白了,很多培训班赚的就是这份“焦虑税”加“智商税”。
他们把教育当成了军备竞赛,总觉得报的班越多、花的钱越多,孩子就能在考试里“横扫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