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坐地铁的时候,车厢晃了一下,我眼角余光瞥见斜对面的年轻妈妈。
她左手拎着鼓鼓囊囊的妈咪包,拉链没拉严,露出半罐奶粉的边角;右手死死拽着孩子的胳膊,那小家伙也就三四岁,正张着嘴嚎啕大哭,眼泪鼻涕糊了一脸,脚还在不停地踢蹬旁边的栏杆。
女人的肩膀绷得紧紧的,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脸色白里泛青,像极了小区门口刚值完通宵夜班的保安,浑身透着一股绷到极致的疲惫。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之前看过的一句话:很多妈妈活得像24小时自助餐厅,孩子饿了要端上热饭,渴了要递上温水,哪怕深更半夜哭醒,也得立刻爬起来哄。
可就算这样随时待命,还总被嫌菜不对口、服务不及时。
更扎心的是,她们把自己耗得半条命快没了,孩子却好像依然没那么开心。
因为养育这事儿,有时就透着这种荒诞。
父母管得紧了,孩子像被攥在手里的气球,时刻想挣脱;真撒手不管了,孩子又像断了线的风筝,飘飘荡荡没个着落。
反正就是个难。
一、控制的幻觉
太多父母总觉得,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该在自己掌控之中。
成绩要保持在前几名,兴趣班要选最热门的,就连长大以后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都得按自己规划的路线走,就像玩游戏存档,点一下就能精准跳到下一关。
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孩子从来不是父母的“分身”,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选择,甚至有自己的小脾气。
心理学上有过不少研究,结论挺一致:管得太细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多半情绪敏感,还总爱自我怀疑。他们不敢尝试新鲜事物,更怕做错事,因为从小听到最多的就是“你要听话”。
听得多了,慢慢就懒得自己思考,反正有父母安排好一切。
比如我认识个朋友,他家孩子钢琴弹得确实不错,考级证书拿了一沓,在各种比赛里也露过脸。但有次家庭聚会,有人提议让孩子随便弹首曲子活跃气氛,不用按谱子来,孩子立刻就僵在那儿了,手指放在琴键上半天没动静,脸涨得通红。
朋友还在旁边得意,说“你看,这孩子多听话,没谱子就不乱弹”。我没接话,心里却在想,他大概也就只会按谱子听话了。
表面看是挺优秀,可骨子里那点自由生长的创造力,早就被磨没了。
所以,与其事事都想插手,不如学着往后退一步。
让孩子自己试试,哪怕错了也没关系。父母把该有的规矩和底线划清楚,剩下的空间,就该留给孩子自己折腾。
骨头都是在一次次试错里慢慢长硬的,总护在翅膀底下,永远学不会飞。
二、学习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