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管控这件事,家长一向爱走极端

在家长的心里,手机有点像一位来自城里、满嘴甜言蜜语但暗地里偷你钱包的远房亲戚。

你不放心让孩子跟他待久了,又怕一刀切会显得自己封建守旧。

于是就出现了两种极端——要么严防死守,不让孩子碰半个像素,要么甩手掌柜,“玩去吧,反正你迟早得学会”。

不得不说,人类的极端操作很迷人。

就像有人怕胖连米饭都戒了,最后体重没下去,脾气倒是先暴涨。手机的问题差不多也是这个逻辑。

我见过一个家长,孩子一拿手机,他就像《让子弹飞》里的黄四郎看见张麻子那样——眼珠子往外蹦,手里茶杯都能捏碎。但等到孩子考上大学,他又自己送了一部最新款,说是“跟上时代”。

这份反复横跳的育儿哲学,说到底就是焦虑主导。

手机管控这件事,家长一向爱走极端

第一、脑子和注意力的长期投资

大脑的发育很现实,它吃的不是鸡汤,是刺激和挑战。

合理的刺激会让它像刚煮好的馒头一样蓬松有弹性,低质的刺激会让它像一块放了三天的发面——塌下去、空洞无力。

长期沉迷手机的孩子,注意力像窗外的流浪猫一样,想抓就跑,抓不到就转身去找别的热闹。而那些被适度引导、用手机做学习的人,脑子里虽然也有短视频的碎片,但依然保留了用逻辑和深度思考去“打磨”问题的肌肉。

美国那项研究说,常玩手机的孩子,上大学的比例低到让人心疼。

可数据之外更让人担心的,是专注力一旦受损,很难靠几本《时间管理》翻身。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