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才过四分之一吗?感觉我都快熬不住了......”
家长群里,一条吐槽被一连串“+1”刷屏。
一位妈妈说,她最近和11岁儿子相处得好累:
你说一句,他顶三句。刚教育完,“在家要好好完成作业”。他下一句话就问你,“妈,我可以玩1小时游戏吗?”我让他,“不自觉就回老家去”,他说,“好滴,拜拜”......哎,感觉我的小孩不爱我,我也不想爱他了。我是不是一个特别计较的妈妈?
短短几行字,尽显这位妈妈的疲惫和无奈。
相信很多父母,也都曾在某个瞬间,回想起那个曾经听话、贴心的小人儿。
然后,心头涌起一丝丝怀疑:
眼前这个动不动就怼我、吼我、疏远我的少年,真的还爱我吗?
其实啊,孩子的爱,从未消失。
它只是随着年龄增长,藏进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里;
有时,甚至还披了上“不懂事”“惹你烦”的外衣。
学会识别这些更深层、更隐晦的爱,能让我们疲惫的心,重新充电;
也能让我们看见、更懂孩子,和他们的心,离得更近。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下面这6种表现,别怀疑——
他/她正用自己的方式,一遍遍说着:
“妈妈/爸爸,我真的很爱很爱你!”
自从学校开设美育课,我儿子就化身“献宝狂魔”。
每次回家,他都会从书包里,扯出纸青蛙、泥人、涂鸦画作......
一股脑儿塞到我手里。
起初,我珍而重之:认真夸赞,小心收藏。
可时间一长,这些“礼物”实在太多、太频繁、太“随意”,我就不免有些懈怠。
有次,他兴冲冲地递给我一个“太乙真人坐骑飞机”(恕我眼拙,看来看去也太抽象了——就一纸圈加俩耳朵)。
当时,我敷衍谢过,顺手就放在了一边。
谁想,一周后,我儿子激动地要给我演示:
妈,你快拿出来,我教你飞。
等我好不容易在厨房台面上找到,纸飞机已被水汽浸得软塌塌......
儿子瞬间泪崩(小学生了都),委屈地大喊:
你知道我做了多久,有多用心吗?!
那一刻,我羞愧与感动交织:
原来,这些在我眼里不起眼的“小破烂”,在他心里,真是郑重其事的“礼物”,是他倾注心意的“宝贝”。
他频繁地“送”,不是懒得保管,而是迫不及待地想把他最珍视的“世界”,分享给我。
其实,孩子心中自有一本账,他的“至宝”从不轻易示人。
那些稚嫩的笔触、粗糙的折痕、琐碎的讲述,都是他表达爱的最高仪式。
他交付的不只是物件、信息,而是他“珍宝匣”的钥匙。
你接住了,用心对待了,你就能走进他的“世界”。
你有没有过这种抓狂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