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看见一条热搜,说“不补课的孩子后劲大”,我差点没把刚喝下去的黑咖啡喷到键盘上。
你说这事儿要搁十年前,那还真挺振奋人心的,属于那种“只要肯努力,人生总能逆袭”的版本励志。但搁到现在,别说逆袭了,连个补课班的招生简章,你都得看出阶层固化的味道来。
说白了,现在的孩子啊,根本不是在读书,是在跟整个培训行业玩命角力。
你家孩子不补?
别逗了,你不补别人补,到头来只是把“聪明”从天赋变成了刷题的肌肉记忆,然后谁刷得多谁分高。
于是乎,所谓的“后劲”,就被裹挟在一堆教辅资料和一沓卷子里,活活勒成了纸片人。
一、“卷”进重高的,大多是炮灰
我见过一种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初中时被夸“天才”的学生,一进高中就像得了学术低烧,怎么补都提不起劲儿。
不是他们不行,是前期把所有“潜力”都提炼成了分数,挤干了。
就像你拿一头千里马天天拉磨,拉到中考完,腿一软,倒地不起。还没等它跑到跑道上,就被别的驴子嘲笑:“不是说你千里吗?来啊,赛啊!”
真讽刺。
重点高中的门槛,被一次次模拟考、一轮轮卷子调高成了一道可望不可即的围墙,孩子们从里面出来时,一个个像在夜市里加班12小时还没吃晚饭的小贩——神情麻木,心力交瘁。
我有个亲戚家的儿子,初中三年补了五科,寒暑不歇,堪比住校部队兵王。中考刚结束,他妈带他去云南放松一下。
结果刚下飞机,他哭了。
不是感动,是恐惧。他说:“妈,我是不是落下作业了?我是不是错过下学期的预习了?妈,我是不是要挂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