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30岁的教师,有人把教案本翻出毛边还在改课件,有人对着电脑屏幕数着下课时间。别骂躺平的没追求,也别只夸拼命的有情怀。这差距的真相,可能就藏在校长的一句话里:是“遇到坎儿喊我”,还是“完不成你担责”?
被“压”到躺平的老师,都经历过这些窒息时刻
“拼?我连喘口气的力气都被榨干了。”
有老师在后台留言时,字里行间全是疲惫。
新教师第一次上公开课,校长隔着窗户看了十分钟,丢下句“下周必须上区级展示课”就走。没说怎么改,没提找谁帮,只留一个“完不成你自己看着办”的背影。结果呢?教案改到凌晨三点,最后还是被批“没新意”,从此看见公开课就发怵。
一些学校全方位管控式施压:教案里的每个标题必须加粗三号宋体,家访要拍带校徽的合照发群里,连布置作业都得按“德育+智育+体育”的模板凑字数。有老师苦笑:“现在备课先想‘校长会不会挑刺’,再想‘学生能不能听懂’,你说,这还怎么拼?”
最寒心的是拼了也白拼。带学生拿了科创奖,校长在大会上提都没提;熬夜写的课题报告被署上领导名字,转头还被教育“年轻人要多奉献”。慢慢大家都懂了:在这里,“会混”比“会拼”更划算。
真正厉害的校长,从不说“你得拼”,却能让人忍不住想“再试试”。会“托”的校长,都在做这四套“托举方案”。
01
思想上“托”
用“可视化证据”激活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