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考试成绩挂红灯的那一刻,全体初二学生的心情是同步的,仿佛灵魂共振。
你以为只有你家娃,在暑假里开启“猪八戒睡美容觉”的模式?你错了,大数据告诉我们,全国初二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下滑得像股市崩盘时的K线图,连尖子生都在互相比谁掉得更快。
还记得,刚升初中那会儿,大家还在为“尖子生”这个称号洋洋自得,感觉自己就是《哈利波特》里会魔法的学霸。
结果刚混完初一,就发现初二的数学物理开始整“高级操作”了:函数变成了拐弯抹角的情感故事,力学搞得像谁追谁不重要的暧昧拉扯,一不小心写错单位,分数就像初恋一样,瞬间没了。
暑假,成了分水岭。
谁认真预习,谁就能在下学期“笑傲江湖”;谁混日子,谁下学期就会“狗刨式自救”,连狗都笑你“这娃没预习”。但问题在于,大多数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混,还美其名曰“劳逸结合”,实际情况是劳没劳,逸得飞起。
所以,“初二难,难上加难”不是句口号,是教育界公认的“拐点定律”。
学习是场马拉松,而初二就是那个你脚抽筋、胃反酸、还得被人超车的阶段。别问老师为什么不讲慢点,也别怪题目太难,那都是对着课标来的。
真正要追问的,是你暑假干了啥。
一、学渣不预习,学霸爱预习
预习不是选修课,是保命操作。
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这俩“暗器”,暑假如果不先研究个七七八八,开学之后就会被它们研究得死死的。数学是看得懂还得做得出,物理是懂了也得写得清。
不预习就上课,跟没上防晒霜去三亚一样,回来脸会很精彩。
我有个同学,暑假说要“全面发展”,结果发展得非常全面:游戏技能满级,数学思维归零,物理基础躺平。
开学第一节物理课老师讲“力的分解”,他一脸懵逼,跟我说:“为啥要把一个力拆成两股?它们有仇吗?”我说你不预习,不拆你都不配知道它为啥分家。
结果期中考试,他写了个“力的分手”,还配了小作文,老师批完卷子给他备注:“建议转行学文。”
我弟,初二生物背得还行,但数学他一碰就头疼。
暑假我问他预习了没,他说:“哥,我是相信课堂效率的现代新青年。”结果一开学被“反比例函数”暴击,当场上演“你教你的,我睡我的”。
后来老师忍无可忍,在黑板上写了一句:“预习不是天赋,是起码的礼貌。”
我弟面红耳赤,从那天开始,每天早上五点背书,家里鸡都被他吵醒了。
二、英语不好?别洗了,是词汇量少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