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换言之,教育是人与人灵魂之间的沟通、碰撞与交流,而非仅仅文化知识的传递。师生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谈心谈话,这是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桥梁,而“因人、因时、因地”则是让这座桥梁稳固且温暖的关键因素,唯有精准把握这三要素,才能让沟通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实现有深度和温度的教育。
Vol.1
因人而异:区分“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需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方法处理问题。每个学生都有着同龄段的共性,更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受遗传基因、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决定了其沟通方式的特点。就此我们可以参考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学生的人格类型及其特点。
无论从气质类型角度,还是从MBTI人格类型角度,或五大人格理论角度,都可以将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的特点梳理出来,再进行沟通。当然,人格是复杂多维的,分类仅为简化理解,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组合,教师据此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与其进行有效沟通。正所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人沟通。
沟通不是强行要求和硬性输入,而是润物无声地水到渠成。举例说明,教师如果将“盐粒”直接塞入学生的口中,其过程和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把盐适当的放进一道精致的、学生喜爱的菜品里面,那么学生“受教”的结果肯定理想。教育立德如此,提智、激励、纠错等主题的沟通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