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1335万名考生开始填报志愿。
与此同时,1222万名2025届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即将进入就业市场。
从校园步入社会,专业选择往往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的人生走向。
在众多不确定性中,“养老专业就业率100%”的新闻屡上热搜。
在国内,养老专业本科还是一个“相当年轻”的专业。
2020年9月,才有高校设立养老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
2024年,首批养老专业本科生毕业,开始找工作,就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争抢”。
面对某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33名毕业生,30余家养老机构拿出120余个岗位。
业内普遍认为,岗多人少的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唔唔正在上课
但养老专业却呈现出一种吊诡的现象。
一边是“中国将在2035年左右,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的预测,看上去行业前景大好;
而另一边,则是“养老行业很少看到年轻人”“三分之二养老专业毕业生都不会干这个”的现实。
那么,养老专业值得学吗?入行后,学生们会遇到哪些具体的困境?他们为何离开,留下来的人又在坚持什么?
我们采访了几位“过来人”,听他们聊聊真实的养老专业与入行体验,也给大家提供参考。
“这种给人端屎端尿的辛苦活,没必要去学。”
这样的话唔唔听了4年。
她今年6月毕业,学的是“养老服务与管理”,这是目前国内比较常见的与养老有关的专业。
2021年,唔唔在填报志愿时偶然看到了养老专业。
虽然家人和朋友都担忧“这个新专业能学什么”“学完出来要做什么”,但她感觉“蛮有就业前景的”,坚持要试试看。
唔唔所在专业的培养重点是社会学、护理学和管理学,具体课程也围绕这些内容展开。
包括老年社会工作、老年人体结构功能、老年政策制定、老年康复与护理等等。
为了更好服务老人,还会补充安排插花、茶艺、书法这类手工课。
相比其他专业,“实操课程更多”。
在实习中,唔唔感觉在学校学的“老年康复与护理”和“老年心理维护”相对有用,能知道怎么照顾老人身体和心理;
手工课上的内容偶尔也能用到,但其他的理论知识远不如亲身体验感受得深,“书上学的其实没有太有用的”。
这同样是很多养老专业毕业生遇到的问题。
谷雨数据提到,养老相关专业的课程表中,知识架构看似广博,但都只学了“概论”。
所以当护理、康复、社工等岗位早已存在成熟对口的专业时,养老专业毕业生可能陷入“全而不专”的窘境。
正因如此,学生们往往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实习上。
盛睿毕业于重庆某专科学校,学的是“老年保健与管理”,在两年内完成老年护理的相关课程后,她大三开始进入养老机构实习。
在她看来,想要提升个人专业度和竞争力,只有在实际业务中学习。
还未毕业,养老专业学生们已经能感觉到就业市场的火热。
盛睿在填报志愿时料想,未来工作肯定不缺。
毕业后,她换过几家养老院,中间还因心理原因休息过大半年,但每次重新开始上班,都能很快找到工作。
在我们通话时,唔唔正在学校准备毕业论文。
毕业后,她将进入一家南京的养老机构工作,她在那边实习过一段时间。
此前,唔唔曾经入职过一家养老院,仅仅3小时后因为理念不合提出离职:
“目前工作不难找,所以我更希望能和想法一致的人一起做事。”
尽管如此,养老相关专业却常常招不到人。
唔唔的班上八十余人,只有四个男生,大多是专业调剂,“大家没有一定要做养老的想法”。
毕业后,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考公、考研。
盛睿班上六十余人,同样女多男少,大部分在大二宁愿留级也要转专业,“很多人会转到护理妇女和婴幼儿的专业”。
现在,盛睿的同学里还在做养老的不到五个人。
除非一开始就决定“死磕”养老,大多数年轻人即使不在读书时放弃,也很难在实习阶段坚持下来。
回忆自己刚开始实习的情景,盛睿直言:
“我是真的不想待在那里。”
盛睿实习的养老院有将近200多位老人,她负责的楼层有40位,且大多是半失能老人,护理员却只有4名。
因为缺人,她刚去就承担着繁琐的工作内容和超额的工作量。
每天早上,她需要叫老人起床,给他们洗漱、梳头、穿衣、更换纸尿裤。
老人身体情况不同,打餐时她要注意搭配,比如糖尿病的老人要少喝白粥,有些老人只能喝流质。
除此之外,每天还要给老人洗澡,根据老人的情况选择淋浴、泡澡和擦浴,“通常4个护理员一天要洗20多位老人”。
只有在带老人活动做操的时候,才稍微轻松一些。
唔唔则是在第一次刷马桶时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她在家很少做家务,动作不熟练。
老人还在旁边调侃:“你一看在家就不经常干活。”
唔唔只能说:“那阿姨我再好好学学。”
唔唔的养老院通常一个护理员照顾3-5位老人,节假日最多是7位。
如果是照顾活力老人,这样的配置能给到护理员一定休息时间。
唔唔在照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