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是幻觉,初二才是现实

一口气上五楼不喘气,是小学;爬两步开始眩晕,是初二。

初中生在讲台上打瞌睡的方式,一般分两种:初一那种是“昨晚追剧太晚”,而初二的则是“学不会也没关系,反正我已经躺平了”。

这种不带挣扎的平静,像极了成年人面对KPI时的眼神,仿佛说的不是“我听不懂物理公式”,而是“人生本就无常,何必执着于加速度”。

当年我也是个“做题如喝水,听课像听歌”的天选小机灵鬼,初一数学100分是常态,英语全是满格笑脸。但到了初二,某天我坐在课堂上,盯着试卷上的一道关于“滑轮和动滑轮”的题,突然产生了一种荒谬的幻觉:

我不是来学习的,我是来受惩罚的。

而高一,更是直接拉开“降维打击”的大幕——来自街头巷尾、犄角旮旯的尖子生被拧成实验班,每节课都像是《最强大脑》现场;你以为你是金字塔尖,结果只是没被真正的竞争对手摆上擂台而已。

于是,某些人就此爬坡成功,越战越勇;而另一些人则光速出局,悄无声息地消失在灯火通明的晚自习中。

1、思维不换代,成绩早淘汰

人总不能带着“小学刷题靠死记硬背”的战术,硬刚“初二开始的抽象建模”难题。

但是初二的真正分水岭,不是内容的增加,而是对思维方式的升级要求:小学靠记忆,初中拼理解,高中比的是抽象+推理。你若停留在“解题模板”的舒适区,下一秒就被“函数+物理联动”的操作整到怀疑人生。

像我一个表弟,初一数学年级第一,初二一到“代数图象”立马跌进深渊。

他不懂为什么直线有斜率,坐标轴为什么要穿过原点,还问我“为啥y=2x就得画一条线,不能是曲线吗?”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