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那年,班里有个哥们,外号“卷王”,打哈欠都能卷出技巧动作,一边抖腿一边背英语单词,连做梦都在默写化学方程式。后来高考成绩出来:
好家伙,比我还低了十几分。
不是他不努力,他简直努力到令人发指。
早餐还在啃鸡蛋灌饼,耳机里是语文阅读精讲;午休只睡十分钟,还要梦里复习数学压轴题;晚自习写题写到断电,宿舍楼道都成了他夜跑兼背书的训练场。
但他的努力像是在泥潭里奔跑,越拼越陷,越拼越心慌。我们都笑他是“踩着油门掉坑里”的典范。
他不懂,为啥初中卷一卷能起飞,高中怎么就成了直线下滑。
他不知道,高中这套游戏,根本不是靠体力能打穿的。
第一、努力是起跑线,不是终点线
初中,努力像个多巴胺开关,今天多学一小时,明天试卷就高几分,回报率高得像投资比特币早期阶段。
成绩是线性增长,甚至指数上扬,一套题背三遍,卷子上就能干掉半个班。
高中呢?你把努力卷到天花板,结果成绩还停在地板上。
为何?因为题目的重点从知识点识记转向了思维能力的综合输出。换句话说,不再考“你记住了啥”,而是“你怎么想、怎么拆、怎么拼”。
说直白点,初中是抄答案的艺术,高中是编题解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拼的不是谁刷题多,而是谁脑子清醒,结构清晰,逻辑不乱。努力在高中当然重要,但它变得像是体力赛的入场券,而不是得分武器。
有天自习课,前排学霸小陈刷完数学压轴题,扭头问我:“这道题你做出来没?”
我叼着笔,像个老中医捏住题目号脉半天,说:“我能看懂题干就谢天谢地了。”
小陈说:“你得多练!”
于是,他甩给我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