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课制”,其具体的操作方式为上课教师在课间(通常提前十分钟)便站立于教室门口,静静地等候学生陆续进入教室。
长久以来,教师们一直秉持着一种自我为尊的传统观念,总是要等到学生们全都坐好,上课铃声响起之后,才不紧不慢地走进教室。随后,全体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这才开启一堂课的教学。
“候课制”,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他们能够拥有更为充分的准备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当他们看到老师早早地在教室门口守候,便能迅速清楚即将要上的是什么课,从而提前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调整好学习状态。
课间时段,学生们出出入入,十分活跃。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在这个期间,有老师在一旁密切盯着,那么学生的自觉性就会显著加强,从而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
候课制真的如此好吗?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
“如果上完一节课,加上提前10分钟候课,下节课又要上课,那么这个老师就真的不需要、也没有时间去上卫生间啦?!”
“这个候课制就是典型的拍脑袋制度,现在学校里的年轻老师大多数一周有15到16节课,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三节到四节课,每周还有一个下午是教研活动。如果真正执行这个候课制,这些老师不要说下课去回个电话,就连喝水和方便的时间都没有了。”
“必须提前10分钟站门口!迟1分钟扣40块,迟5分钟扣八十!不过,是不是先把一天2节课用制度规定死!不然假设一上午上两个班4节课,课间十分钟,那老师还得先学会传送术,不然必定做不到!”
候课制这种模式实在是太过时且不合理了,相较之下,候家制或许才是更为人性化和有效的方式。候家制主张老师一大早就在学生家门口等候,全程护送,如此一来,便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学生在上课途中的安全,杜绝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