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是每个老师最关心的教学成果,也通常被很多领导、校长和家长当作评价老师的主要依据。无论是大会,还是小会,尤其是期中、期末考试之后,校长都会拿学生的成绩说事。表面上评论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但实际上是在评论教师的教学成果。
其实,成绩并不是直接由老师“抓”出来的,它取决于很多因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从“唯成绩”中解放出来。教育质量不等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只是教育质量中的一个维度而已。
教师如果只盯着学生的成绩,只强调学生的分数,那么迟早会陷入“只抓成绩”的泥潭。而且,他们的格局会越来越小、眼界会越来越窄、境界越来越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却仍然乐此不疲。然后,结果却并不尽人意。
李凌艳在《学校诊断》一书中写道:“基于学校发展的学校诊断对学生发展的考察应是宽视角、全面发展意义上的,不能仅停留于学生成绩上,应关心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关键层面。”可见,教师若想抓成绩,就不能只抓成绩。只抓成绩,最后可能连成绩都会没有。关于这一点,唐江澎就曾说过:“如果无边地追求分数、追求成绩,把其他方面都忽略掉,最后其实也不能够得到我们所想要的分数。”不能只抓成绩,并不说不抓成绩,而是要有“围魏救赵”之策。
众所周知,考试是一种评价方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诊断、改进。如果说,中考是终结性考试,那么每一次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就应该算是过程性评价。而通过一次次的“过程性评价”,就可以反映出学生在某一时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效,也可以反映出教师的工作状态、教学水平乃至班级、年级、学校的校风和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