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笔时,在“须”或“需”这两个字之间进行纠结,一时难以定夺,后来决定用此“须”,而不用彼“需”,理由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文化底气,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主讲教授进行了《儒家礼文化批判的当代视角》的专题讲座。教授以鲁迅的作品《祝福》中祥林嫂的坎坷命运为引入,谈儒家文化的形成,谈儒家文化的历史发展,从学理上梳理、论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发展的精神内核、底气所在。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是一场学术性、文化性非常突出的讲座。
但是,在座的大部分语文教师却纷纷表示听不懂,不知何为《祝福》,不知祥林嫂是谁,进而不想听,打瞌睡。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一场具有深厚文化底气的讲座,在座的大部分语文教师却听得不知晕头转向。教授讲得神采奕奕,老师们却听得垂头丧气。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休息时和老师们交流,结合着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语文教师是转岗而来的,中途出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学学习;
二是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没有阅读过除手上所教的语文教材以外的教科书或文学作品,文学阅读范围非常狭窄;
三是大部分语文教师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深度研究的研究习惯,更没有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授在讲座中谈道:“文学是开在史学和哲学枝头上的花。”我深以为然。语文教科书里的作品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反复斟酌、论证后才入选的,属于文质兼美,经得起历史和哲学考究的优秀作品。但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没有去思考山的另一边是什么、没有研究水的下面有什么,没有去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或哲学意义。那么其课堂教学,便很容易沦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文化的传承便难以得到传承和发扬。在如此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便难以培养得了深厚的文化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