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一句话:“教育是一把钥匙,决定了孩子能开哪些门。”
这话说得好,甚至有点儿让人热血沸腾,仿佛教育能让所有的孩子无论出生在何种背景、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打开未来的大门。
然而,现实似乎更加复杂——如今的“鸡娃”现象,已经从一种父母的“励志”手段,变成了教育界的一个“困局”。
想一想,父母都在拼命让孩子“开挂”,在补习班、各种课外班里跑得飞快,结果孩子上了高中,但却在高考面前和那些“自然学霸”差距越来越大。
这种情形下,真的是每一颗鸡蛋,都会孵出一只金凤凰吗?
01鸡娃文化的兴起与现状:盲目追求高分的迷思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那个“考个好大学,人生就成功”的单纯社会了。
大学扩招后,的确涌现了大量的大学生,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尴尬现象:即使你拥有一张大学文凭,未必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
以前的“本科”,往往就代表着你进入了社会的高阶层,而如今,大学和大学之间的差距如同天壤之别。
一张不够含金量的大学文凭,或者一个不受欢迎的专业,也许只能让你成为“陪跑员”。
也许正是这种现象,让不少家长焦虑万分,拼命给孩子“鸡娃”,希望他们能通过这种方式打破教育的天花板,快速进入一个更好的“游戏圈”。
但问题在于,鸡娃能不能带来真正的成效,是否能保障孩子能走向更高的台阶?
以高中为例,即使你通过早早的培训和补课,进入了一所重点高中,能否在这里立足,又是否能脱颖而出,仍然取决于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