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早申放榜季,大家除了关注各大院校都发了多少offer,也对被录取的学生感到好奇:这些学生的经历是怎样的?究竟做对了什么拿到的offer?
美本录取的博弈又是微妙的。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使得规划成为了新的共识,但同时,兴趣、热情、真实感,这些又似乎很难被规划出来。
今年刚从哈佛毕业的一位学霸就是“反套路”成长的典型——
他叫张轩溢,小小年纪命运多舛。
出生非常艰难,父亲为此倾尽家财,母亲经历九死一生,医生们全力以赴保下他平安降世;
婴儿期又遭遇发育严重迟缓,被诊断为轻度脑瘫,10岁时罹患血液重疾,曾休学1年并接受4年治疗后幸运痊愈;
中学5年就读于曾名不经传的深圳国际预科书院,18岁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录取,位列当年美国U.S.News本科录取深圳地区第一名;
4年后荣获芝加哥大学“荣誉毕业生”称号,获得人类学与心理学双学位;
同年,被哈佛大学录取,攻读人类发展与教育专业硕士学位,2024年5月毕业,致力于成为生命教育工作者。
左:妈妈杨泓、张轩溢陪爸爸毕业
右:今年父母陪张轩溢哈佛毕业
在旁人眼中,张轩溢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但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他却没有刻意去卷什么,家中也少有关于教育的焦虑。
他反而强调:家庭是他最重要的依靠。如今的阶段性成果,离不开父母的高品质陪伴。
今年,他还和妈妈杨泓合著了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积极养育》,全面盘点了对自己成长发挥重要作用的家庭教育实践和个人成长经历,解惑当下家长特别关心的成长问题。
在这个“学霸是如何炼成”的故事里,外滩君看到了一个反套路、拒绝焦虑的教育故事。
“共识目标”:
父母和孩子目标一致
才能携手共进
在轩溢的成长故事里,人生开头就惊心动魄。
妈妈杨泓是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先科普一下,血小板是由我们的造血系统生长出来、专门负责止血功能的血液成分。正常人的血小板参数为10万~30万/立方毫米,如果低于2万/立方毫米就会出现自发性脑出血、重要内脏出血等危及生命的问题。
轩溢妈妈在30岁那年意外怀孕,用她的话说:“当时是无知者无畏,完全预料不到风险足以夺命。”孕4月血小板参数就不足1万/立方毫米,更糟糕的是,胎儿也会受到影响,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甚至死于宫内。
而孕期又相当漫长,很多药不能用,鉴于20多年前的医疗条件,当时只能选用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以最大限度减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这种血液制品不仅供应紧张,而且费用非常昂贵。
不仅如此,到7个月时,丙种球蛋白也渐渐失效。一个周五,医生沉重地通知她:“为优先保证母亲的生命安全,下周一,我们将考虑使用一种化疗的药物。”
为了安抚她,医生补充了一句妈妈其实也听不懂的话:“我们选的是一种‘大分子’药物,它进入胎盘的量会比较小,对胎儿影响会小一些。”
据轩溢妈妈回忆,那是她在整个孕期第一次绝望地哭了。束手无策,完全被动听命于“安排”,整个人非常沉重、无望、无力。她回到病房,躲进洗手间,坐在马桶上伤心地哭起来……
哭了一阵子,释放了一些压力和情绪,她稍微平静下来。忽然就想起来小时候看过的一个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姐姐龙梅靠着顽强的意志力和责任心,死死守护着在暴风雪里迷路的300多只公社羊群,背着已经冻晕走不动路的妹妹玉荣,一夜间走了30多公里,一直坚持到乡亲们来营救。
图源:豆瓣
轩溢妈妈说,她印象很深的是那个结局:公社的羊群和妹妹,一个都不能少。她当时就有了力量,决定跟肚子里的轩溢“共识目标”——孩子,跟妈妈一起闯关吧,咱们俩都要平安活下来,一个都不能少!
神奇的是,胎儿仿佛听懂了,非常配合,减轻胎动,保持安静。熬到周一早上,轩溢妈妈跑去恳求主任再验一次血,如果血小板维持住了,就暂时不用化疗药,加大丙种球蛋白剂量。如果维持不住,就果断用药。结果,验血结果竟然维持住了。
回顾这一段经历,轩溢妈妈说,其实从这里开始,她就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会以他自己的独特方式参与、影响着这个家庭的所有决策。
等到轩溢长大一点,只要涉及到轩溢本人的事情,父母一定要跟他商量,共识目标后再执行。
这种尊重、平等,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的能力,就是培育了自驱的种子,因为没有哪个孩子愿意朝着自己不想去的目的地奔跑。
轩溢补充说:“家长对孩子有很多美好的期待,是非常正常的,我的父母也不例外。”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出于为了孩子好,有时会盲目地将自己的期待强加于孩子身上,这不仅无法激发孩子的动力,反而会带给孩子压力。
真正能够促进孩子成长的期待,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的,它能够得到双方的认同:既能够满足父母的愿望,也能够满足孩子自身的渴望。它让父母的期待与孩子对自己的期待相互契合一致。
只有父母和孩子双方达成一致,才能给孩子一种正向的激励,使孩子更有动力去采取行动,朝着双方都满意的目的地不断前进。
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而不是和问题一起“解决”孩子
轩溢一波三折的成长历程,早就在妈妈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要在养育中践行“爱与尊重”,让孩子以轻松、自在、愉悦的状态去学习和成长。
轩溢在初二时,从一所不错的公立学校转入了走国际化教育路线的深国预。但是这选择的背后并无太多规划的痕迹,更多只是顺应了孩子的需求——健康开心地活着。
他升入初中后依然在疾病治疗期,一边要遵循医嘱,保证休息和睡眠,但另一边,学习压力骤然增大,时间矛盾难以调和。
父母当时想要为孩子找一所能够保证休息,课业压力不那么大的学校。
恰逢朋友推荐,他们开始了解体制外学校,发现作业更少,活动更加丰富,最重要的是,这所学校离家很近,隔一条马路,可以回家吃三餐和睡午觉,非常有益于身体恢复。
当时完全没有想太多,至于孩子以后去哪里读大学、要不要出国、有没有钱出国等等,都没有纳入考虑范畴,只是觉得这样的宽松条件适合孩子当下状况,有个轻松的地方能正常上学就行了,就这样便为儿子办理了转学。
这所叫深国预的学校,成了轩溢绽放天赋的摇篮。他在这里仿佛获得了新生,各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大放异彩。没几年功夫,他竟然成了学校的“种子选手”。
轩溢和妈妈在深国预
面对身体痊愈且有希望冲刺美本前30名大学的轩溢,老师和家长都有些不淡定了。在高三那一年,他们接受了升学老师的强硬建议,开始“卷”起来。
老师说,轩溢的学习不够刻苦,每天晚上十点就睡觉,这习惯不行,要对标其他牛校的学生,至少晚上得刷题到12点,熬到2点也不为过,就拼几个月,要争分夺秒。
轩溢妈妈回忆说,“不管愿不愿意,我们当时也被这个目标激励了,决定开始卷。”
那一个星期,轩溢每天要多学2小时,到12点已经是他的极限,他已经蔫了。老师要求妈妈监督他,妈妈也很认真地不断提示他要坚持学习更多一些。
咬着牙坚持了一个星期后,母子都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原本关系非常亲密的母子,在这一周里,他们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有点像敌我双方,关系冰冷,进进出出都不怎么说话,家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也失去了往日的欢笑。
轩溢每次回房间学习,门都摔得梆梆响,莫名有股怨气。原本的调侃、玩笑、互动都没了。不仅轩溢的状态越来越低迷,妈妈也觉得越来越疲惫。
“有一天晚上,我憋得难受,躺在床上想,养孩子一场,如果我们母子关系就这么个惨状,那即便我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哈佛又怎样?母子成了仇人,家留在孩子心里的感受多糟啊,那考这个大学还有什么意义吗?”
“升学的确是孩子人生重要的一道关,我们是要和孩子一起想办法闯关,是要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解决’孩子。家应该是孩子温暖的避风港,不管孩子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有多辛苦,一回家,就可以从中感受到爱的力量。”轩溢妈妈说。
想明白以后,妈妈又跟轩溢坦诚地交流,母子二人再次共识了目标。
一起去跟老师沟通,诚恳感谢老师的期待与指导,他们一致决定放弃内卷式的勤学苦练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放弃奋斗和对高目标的追求,而是以更加顺应孩子状态的方式来学习。
结果,回归自主状态的轩溢,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一举拿下心中梦校的offer。
后来,也有很多家长、孩子找到轩溢和妈妈,诉说自己的教育焦虑,特别是发愁孩子成绩不理想,担心孩子未来不能进入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