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为孩子的未来而焦虑、为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奔波时,我们经常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
自律。
实际上,这不仅是我们每个家长内心的隐秘渴望,也是在教育过程中最容易被低估的关键。
我们总是在想,怎么让孩子学得更多、学得更快,但却没意识到:
真正支撑一个孩子走得远、走得稳的,是他自己内心深处那份自觉的力量。
你有没有这样过:
早上起床时,看到孩子还在床上赖着,你焦虑地催促着他,提醒他“快点,别磨蹭了,今天又有很多事情要做”。
你一遍遍重复着这些话,却依旧见不到他的回应。
慢慢地,你开始用更高的音量,甚至怒气冲冲地拿出惩罚措施。这时,你总能听见孩子在心里咕哝:“我还没准备好呢,快让我再休息一会儿。”
可孩子没意识到的是,他不是在休息,而是在失去一点点的自律能力。
虽然,家长这样催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不自觉地把孩子从自主、独立的思考模式拉回到依赖与拖延的惯性中。
很少有人意识到,孩子不自律的背后,其实是“能量”被分散了。
我们给了太多的外部“动力”,但却没能触动孩子内心的那股渴望。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的自我决定论告诉我们,孩子的自我驱动力并不来自于外界的威胁、奖励,反而源于他们的“自主需求”。
孩子之所以懒散、拖延,并非出于天生的懒惰,而是因为我们过度干预,让他们在做决定时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于是,那份原本属于他们的“能量”开始变得散漫,随之而来的是缺乏责任感和自律的表现。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如果你给孩子足够的选择空间,并让他在某些事情上感到责任与后果,他的自律就会悄然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