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饭桌上,爸爸妈妈盯着你,语重心长地说,“别玩手机了!你再玩下去,眼睛就废了,脑子也废了!”
好像手机是一个魔法师,只要你一接触,就会立刻变成一个眼镜片厚如啤酒瓶底、成绩一落千丈的“废柴”。
而另一边,有些家长却又像甩手掌柜,孩子一哭闹,就直接把手机塞过去:“随便玩,别吵我就行。”
结果,孩子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连饭都忘了吃,最后还“顺便”学会了几个网络流行词,比如“躺平”“摆烂”。
这两种极端的育儿方式,乍一看似乎都很有道理,但细想一下,背后却藏着巨大的问题。
其实,手机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工具;用不好,它是陷阱。
教育家曾说过:“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但自由必须在规则之内。”这句话放在手机使用上,同样适用。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是万能灵药。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使用它。
让孩子完全不接触手机,可能会让他们在信息时代“寸步难行”;而让孩子随意沉迷其中,则可能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迷失方向”。
01手机不是“敌人”,而是“镜子”
我表哥家的儿子小强是个“手机狂魔”,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手机,玩游戏、刷短视频、看直播,简直停不下来。
有一天,表哥实在忍无可忍,直接把家里的WiFi断了,还把手机藏在了衣柜里。
结果第二天,小强竟然跑到邻居家蹭网,蹭得不亦乐乎。
表哥一气之下,把邻居家的WiFi密码也搞到了,跟邻居说:“别告诉我儿子!”然而,小强的智商果然“在线”,第三天,他直接去网吧开了个手游会员,还顺手给自己的账号充了游戏点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