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掉队”似乎成了让很多聪明学生措手不及的坎儿。
曾经的班级尖子、老师眼中的希望之星,踏入高中后,却陡然间失去了往日的光芒——他们的眼神从曾经的自信变成迷茫,有的甚至掺杂着一丝无奈。
这是为什么?那些在初中轻松拿下高分的孩子们,高中却显得那么“力不从心”呢?
01聪明反被聪明误:投入度不足的后遗症
在初中,“聪明”的孩子往往游刃有余,没怎么费劲儿,知识点早就掌握得炉火纯青,考试成绩更是没话说。
可是,这些曾经的“聪明”,恰好成为他们日后发展的桎梏。
一进入高中,课程难度骤然上升,数学几何、函数逻辑、物理电磁学,这些概念和思维方式对脑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那套“知道套路”的应对模式,到了高中全然不适用——如同一辆发动机早已超负荷的赛车,在这段“加速赛道”上逐渐力不从心。
那些擅长刷题、用套路轻松解题的孩子,正因忽视了思维训练而逐渐掉队。
或许有人会问,这些聪明的孩子明明理解力强,为什么不能应对高中难度的挑战?
其实吧,这就像农民播种,地肥才能长好庄稼。
然而初中的高分,只是建立在短期记忆与应试训练的“表面肥力”上,地基虚浮。到了高中,更复杂的学科需要的是扎实的逻辑训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仅靠“聪明劲儿”,结果只会发现自己被困在迷宫里,找不到出口。
比如有位中考数学满分的学生,进入高一时,骄傲地说只需看看题目就能解答。结果开学第一次考试,他看到题目后脑袋一片空白,考完试他大呼:“这不是数学,是灾难!”
还有位平时刷题如同喝水的学霸,进了高中之后依旧套用旧法,结果几次考试成绩一落千丈,他大怒:“这数学太复杂了,是我数学不行,还是世界变了?”
02初中名不虚传,高中徒劳无功:勤奋不足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