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人们常感叹:“这孩子咋就不自觉呢?”许多家长对此深有同感。
比如,有位父亲在讲座上提起他的女儿,聪明伶俐,却少了份自律。写作业时,总是磨磨蹭蹭,明明作业不多,却总要拖到深夜。
父母即便再忙,也得抽空视频监督,有时甚至要反复催促,孩子才勉强坐到书桌前。
这样的场景,对不少家长来说,想必并不陌生。
孩子写作业的磨蹭,像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考验着父母的耐心和孩子的自律性。这时,家长们或许会疑惑:孩子的内心是否因此焦虑?我们的督促又是否真的奏效?面对这些问题,家长们常常感到困惑。
尹建莉老师,曾分享过自己女儿的经历。
有一次,女儿梦见作业未完成被老师批评,惊醒后焦虑不已。尹建莉没有责备,而是给出了两个选择:要么熬夜完成,要么第二天向老师说明。
女儿稍作挣扎后,选择了完成作业,从此,她的写作业态度有了显著转变。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
自律并非天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的。家长的干预、引导,甚至适当的“逼迫”,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么,如何通过适当的“逼”助孩子养成自律呢?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教养方式至关重要。
从教育角度看,自律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自律的孩子更易养成良好习惯,在集体中脱颖而出。他们展现出更强的意志力和专注力,能更积极地面对挑战,勇敢解决问题,不易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