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热衷“厕所社交”?

“不能让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就此停留在了厕所里。”李国华说道。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李国华,在深入调研后,发现了这个令人震惊的“厕所社交”现象。

李国华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焦虑和期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校对于课间活动的限制,主要是出于对安全事故的担忧。在司法实践中,一旦学生在校园内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往往因“教育、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被判承担赔偿责任。

小学生热衷“厕所社交”?

为了避免这类事件,学校采取了更为保守的管理方式,逐步演变成“一刀切”的规定:除了上厕所,学生课间不得离开教室。这种管理方式看似简单直接,但实则牺牲了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与此同时,部分家长的焦虑心态也加剧了这一现象。一些家长认为,课间不去户外活动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从而提高成绩。还有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对孩子在学校发生的轻微擦伤等小意外反应过度,对老师和学校提出无理要求。

这种过度保护的心态,使得学校更加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厕所社交”现象。

小学生热衷“厕所社交”?

然而,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课间活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长时间坐在教室里,不仅会导致身体出现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这与缺乏足够的课间活动不无关系。

李国华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切实拿出方案,确保全国学生课间自由活动权的落实。例如,可以对长期不执行规定的学校明确处罚机制,将课间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畴,严肃整治形式主义作风。

小学生热衷“厕所社交”?

要从源头上帮助学校合理管控风险。最高法和最高检应进一步细化规则,明确学校在尽到了教育管理责任的情况下发生的意外伤害的相关责任。这样一来,学校在面对安全事故时能有更清晰的判断和处理方式,避免过度担忧导致的管理僵化。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