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养出不知感恩的白眼狼孩子?

一个人,不可能爱孩子胜过爱自己。

作者:李雪;本文来源:公众号“李雪爱与自由”(ID:lixuexinlixue)。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孝道”的角度分析因富养而生的感恩和因穷养而生的沉重。

比如,父母把好吃的东西给孩子,这是对孩子的爱。

但如果附加一句“我都舍不得吃,省给你吃”,同样的行为,只是多了这么一句话。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每次吃到好吃的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心里是会感恩还是恨?孩子的胃是否能消化掉如此厚重的爱?

一、额外的代价

一个人,不可能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举个例子,你爱自己5分,爱孩子却高达9分。这是事实,给孩子吃的用的都比给自己的好出一大截,大部分时间注意力都给到孩子,相比于孩子的需求,自己的需求都是次要的。

那么,你给孩子多出来的4分爱,是有代价的。那4分会变成你对孩子无形中的恨,嫉妒和期待。

你嫉妒孩子拥有你自己都不敢拥有的物质条件,嫉妒孩子有这么好的父母。你恨他占用你的生命,同时,忍不住期待他成为你想象中的样子,才对得起你的付出。

这多出来的4分,既消耗你,又成为让孩子“消化不良”的精神负担。

许多读者问过:孩子一直要买零食玩具,难道我就一直给他买吗?

我会回答:先满足你自己,你满足自己够了,自然愿意去满足别人。对自己吝啬的同时给孩子花钱,你一定会嫉恨孩子,并且忍不住评判孩子欲求无度。

一个人,不可能爱孩子胜过爱自己。

即便是极端情境下为了救孩子牺牲自己生命,这也是对自己的爱:愿意看着孩子活下去,这也是一种幸福。

当你充分满足自己,就会发现:满足别人,给别人带去丰盛感,也是对自己的滋养,很幸福的流动。

我经常对男友说,我们做产品,给就给我们力所能及最好的,哪怕是免费的赠品,也是高级品质。给出别人什么品质,就塑造了我们自己的生命品质,永远不要糊弄自己。

二、孝道文化让“感恩”变味

“感恩”这个词在中国早已变了味道,“感恩”的本意是,承认爱,并将爱继续传递扩散。现在“感恩”这个词却常常和“沉重”“责任”“负担”联系在一起。

中国孝道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孩子要感恩父母”。正是感恩父母的传统文化,让“感恩”这个词在中国变了味道。

孔融说:“父母于子女无恩。”父母出于私欲,想要生养一个孩子,为什么反而成了父母对孩子有恩?

好比我买了一辆心仪的车,然后对它各种擦洗保养,于是要求这辆车感谢我的保养之恩,岂不可笑?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像一个黄金球,是向下传递的。父母将爱的黄金球传递给孩子,孩子再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生命因此源源不息,这是最健康的家族。

而要求孩子反哺,则成了一个死循环,孩子的能量,要投注回原生家庭,不能向下传递,不能专心去发展自己的生命,创建自己的新世界。

最要命的是,要求孩子感恩自己的父母,往往是没有爱的能力的父母。宣称母爱最伟大的母亲,其实她的孩子,常常是在精神上的冷漠和暴力中长大。

真正有充沛的爱给予孩子的父母,不会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付出的、需要被感恩的。反而会感恩孩子扩展了他们的生命,给他们带来各种神奇美妙的体验,经由孩子,父母享受到了爱的美妙滋味。

我想,这是每个幸福父母的必然体验。

当一个人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幸福快乐时,会忍不住想要感恩人或者大自然,不需要任何人教育和要求他如此。

为什么越不会爱的父母,越希望孩子感恩?因为没有爱的能力,所以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对自己的损耗。

比如,如果心中充满爱,我们为爱人熨烫衣服,为孩子准备早餐,看着家人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很快乐满足的事情。

如果心中没有爱,做一点点事情,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劳累沉重,不停地损耗自身能量。在这些沉重、痛苦的感受的驱使下,我们会期待对方要感恩自己,回报自己。

比如很多妈妈会对孩子抱怨:“我这一身病,都是为你付出累出来的”“我放弃了前途,都是为了你”“我痛苦这么多年不离婚,就是为你有个完整家庭,你可得好好学习光宗耀祖,将来好孝顺我们”。

可想而知,孩子听了这些话,会有多难受、多沉重,恨不得剔骨还肉。

三、先爱自己,再爱孩子

有的父母发现自己不爱孩子,并且向孩子承认自己没有爱。同时,父母严守边界不侵犯孩子。父母诚实地自我关照,愿意控制住自己不去吸食孩子,这本身就已经是少见的父母了。这就是大爱。

对孩子,发自内心的那种喜爱,这种感觉,它需要有个前提:父母自己过得挺开心的,当你过得开心,自然就会有这种爱满溢的感觉。

而你过得不开心,觉得无力爱孩子,这太正常了。不必自责,就跟寒冬时候的树木不发芽一样,寒冬时候树木要做的仅仅是保存自己活下去。

你能保存自己的同时也不去侵犯孩子,你就做得非常棒了。

孩子并不会因为缺爱而留下创伤,就像孩子不会因为没吃到山珍海味而发育不良。创伤是因为被投了毒药,这个毒药就是侵犯边界的控制。

四、比惨名场面

我在网上看到有个孩子把刚买的桔子扒开给妈妈吃,妈妈硬是不吃,孩子坚持了好久,想让妈妈尝尝最新鲜的桔子。妈妈倔强得就是不吃,不舍得吃,最后孩子吃下了这个桔子,满含屈辱。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对孩子的爱会让孩子充满愧疚、压力和精神负担。

妈妈吃下新鲜桔子,就失去了道德高位,失去了情感绑架孩子的砝码,这亏本生意坚决不做。

如果我们在关系中觉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牺牲,含义是:我不爱这个关系。

如果父母对孩子抱怨“我为你付出了一辈子”,翻译过来就是“我一辈子都没真心爱过你”。人对于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儿,是不会感觉到付出感、牺牲感的。就像女人逛街再累也不会抱怨说我“为逛街付出了好多”。

活在付出感、牺牲感中的人,他爱的不是对方,爱的是自己的道德感和权利感,他爱的是“我是一个很高尚的人”这种角色中的自我感动。

而对方真实需要什么,他其实既不关心也不了解,他给对方的只是他为了彰显道德感而自己要给的。

父母生养了孩子,孩子就得为父母一辈子的不幸负责,这“感恩”二字,得有多可怕。如果孩子出生前有知,恐怕宁愿不生出来,也不愿意如此“感恩父母”吧。

“感恩=要负责任”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一旦被人给予比较大的帮助,立刻感受到难以承受之重。无意识反应通常是逃避,逃避不了甚至有可能反目成仇,这就是俗语说的“升米恩,斗米仇”。

为什么会成仇呢?你给了我这么大的帮助,我得为此付多大责任来回报才行啊?!但我没有能力背负这么大责任,我会内疚。

内疚是人们最不愿意承受的,为了防止内疚,只好攻击给予者,宣布他对我无恩,这样我就不用沉重、内疚了。

五、感恩,可以是轻松美好的事情

是“恩”还是“仇”,不在于给的多少,而在于给的心态。

我自愿选择给予,我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期待你给予回报,也不需要你感恩我。这样的给予,能量是轻松流动的,无论给多给少,都是爱。

不期待感恩的给予,经常也会收获对方爱的回应。被给予的人心中也种下爱的种子,也许等某一天,它会开花结果,将爱继续散播出去。

所以,爱不是用来回报的,爱是用来传递的。当我们心中种下爱的种子,自然会对周围的一切感恩,感恩亲人朋友,甚至感恩整个宇宙。

真正的感恩,是喜悦能量的传递,不是彼此纠缠的牺牲。

比如,有位粉丝说:爸妈是朴实的农民,田里捉到一只小白兔抓回来送给我,捡到一只猫也送给我,还送过一只被遗弃的小鸭,赶集会带个饼回来偷偷让我发现,吃个席也会兜里带私货给我,时不时拿回一些“漂亮衣服”,直到上大学要靠贷款我才确认自己家里确实是穷困农村家庭。

这就是富养,父母真的很开心地满足孩子。

爱不是付出,爱是彼此之间流动的滋养。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